•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傣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傣族 > 民族概况 > 正文
  • 贝叶文化的哲学、宗教、伦理道德及法律法规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1-04 08:13:55
  • 核心提示:西双版纳傣族在原始时代就产生了哲学意识的萌芽。傣族传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就反映了早起万物起源的思想。史诗认为,宇宙最初是一团混沌:“大天上下是太空,望去一片暗淡无边,分不清东西南北,四周也没有边沿。”

        西双版纳傣族在原始时代就产生了哲学意识的萌芽。傣族传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就反映了早起万物起源的思想。史诗认为,宇宙最初是一团混沌:“大天上下是太空,望去一片暗淡无边,分不清东西南北,四周也没有边沿。”后来,英叭神用自己身上的污垢创造了大地,创造了把天和地撑开来的大象和柱子,用它们“把天和地支撑开。从此才有天,从此才有地。太空被隔开了,分为天与地:上方是天空,下方是大地。”宇宙分为天和地,而且天在上、地在下,这就是傣族先民对宇宙空间最原始、最简单、最直观的认识。诗中认为人类生存的大地,开始形成是就是球形的。它说大地形成后像“麻宗补”(傣族地区一种野生的圆形水果),因此称为“罗宗补”(傣语“罗”有世界、世道之意,故“罗宗补”即“宗补果一样的世界”,汉译为“地球”)。在原始时代,人们从直观的视觉经验出发,大多认为大地是平直无边的板块,而《巴塔麻嘎捧尚罗》却能超越感性直观,猜测到大地是球形的,这实在令人惊异。傣族哲学思想从其萌芽时期起,就既有人类共同的、一般的内容,同时又有本民族独特的内容。

        原始时代留下来的社会意识,除传世史诗外就是原始崇拜了。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在近代傣族社会中还保留着许多原始崇拜的残余,虽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它们已发生了变异、衍化,甚至渗透了佛教观念等文明社会的意识。但是,它们在远古起源阶段所具有的内核,却依然存留至今,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傣族在原始社会由于对自然的不理解,产生了对水、火、土、树的崇拜,既包含有从无知而来的神秘意识,因此孕育着宗教和唯心主义的萌芽;同时,又包含着对这些自然物的性质、作用的初步认识和重视,因此又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萌芽。

        公元1180年,傣族首领叭真在西双版纳建立景龙金殿国,他被称为西双版纳的第一代“召片领”(广大土地之主),标志着西双版纳进入了阶级社会。从此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双版纳地区既成为日益发达、成熟的封建领主制社会,同时又始终滞留于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西双版纳地区的哲学思想以至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基本上都带有封建领主社会的烙印。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傣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在文化方面,由于历史渊源、政治经济联系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傣族人民既从中华各族中吸收营养,同时又从东南亚各国以至印度文化中吸收养分。就是在这种内外交流的环境中,傣族人民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文化。作为傣族封建社会的哲学思想,首先贯穿在全部文化中,作为文化的核心观念而存在。在傣族的佛教中和丰富多彩的叙事长诗中,就蕴涵着古代傣族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与此同时,古代傣族又创造了自己的哲学理论著作,如《咋雷蛇曼蛇勐》和《哇雷麻约甘哈傣》。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日渐成为傣族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以至全民信教,佛教与政权相结合,这种情况一直保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此,佛教对傣族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深刻的影响。反过来看,佛教在傣族中的长期流传,又不可避免地因受到傣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傣族文化的特点,形成傣族特有的一些佛教思想。傣族佛教的一个突出理念是轮回、业报思想,这是佛教固有的重要思想。但是傣族僧侣结合本民族的实际对它作了生动、通俗的讲解阐释,创作了许多的故事、寓言、格言形式的著作,使这一思想普及、深入到群众之中,并带有某些傣族文化的特点。傣族佛教另一个突出特点是“赕”的思想。“赕”虽为一切佛教固有的思想,但在西双版纳傣族佛教中却被推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活动几乎都贯穿着赕佛,而群众为了赕佛竭尽权力。赕的思想深入傣族,到现在也还是根深蒂固的。

        西双版纳叙事长诗的高度繁荣对哲学和整个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这时傣族哲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早在十六、十七世纪时,傣族叙事长诗的创作就十分繁荣。《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诗歌》)在三百多年前就说:我们叙事长诗已经确切达到整整五百部了。傣族叙事长诗,一方面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了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又贯穿着傣族人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由此包含着一定的哲学思想。例如,在这些长诗中塑了许多英雄和美丽坚贞的妇女形象,如召树屯、相勐、南木诺娜。这些人物身上寄托者古代傣族人民的道德理想,他们就是古代傣族的理想人格。通过“章哈”数百年来在人民中的吟诵,这些道德理想和理想人格,对傣族人民的道德意识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在其后产生的叙事长诗则萌发了反封建的思想意识。它们所歌颂的已不是英勇的王子、天神和美丽的公主、仙女,而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诗中歌颂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也尖锐地批判封建长制、等级观念对青年人的压抑、迫害。但在大多数叙事长诗来说,则是和封建制社会相适应的,它们或多或少都受佛教思想影响,与佛教一起形成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维护封建社会起到直接的作用的意识形态,主要还是政治伦理思想。袋子有较系统的政治伦理思想,它们贯穿在傣族的一整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训条之中,成为这些法规规训条的核心和灵魂。

        西双版纳的医学医理,是对佛教概念经过医学的唯物主义融会贯通,建立的人体生理、心里的系统理论。理论的核心是“四塔五蕴”。“四塔”是佛教的概念,指风、火、水、土四种元素。佛学认为,人的身体以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皆由“四塔”因缘组合而成,随“四塔”消散、分离而归于空无、寂灭;由“四塔”聚合和成的身体,就有种种欲望以及由之而来的痛苦和烦恼。所以佛学是用“四塔”来说明人生的无常、不实和痛苦的。而西双版纳傣医则用“四塔”作为四种物质元素来说明生命的物质根源以及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疾病。因此,与佛学的理解有根本的区别。“五蕴”也是佛教的概念。在佛学中“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而“色蕴”指人的物质方面,其余四蕴指人的全部精神现象。佛学提出这“五蕴”并不是想说明人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而是想说明人生苦的根源。西双版纳传统医学从南传上座部佛教接受了“五蕴”概念,但摒弃其“无我”和“苦”的宗教内容,只将它作为生理、心理要领来使用,概括人体结构和精神活动的概念,用来分析人的健康和疾病现象,探索治病强身的办法和途径。“四塔五蕴”是西双版纳傣族在总结自身医学经验基础上,吸收外来思想的精华形成的传统医学理论。

        从现存的史料中分析,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哲学是唯心主义哲学,从理论体系来看还不完整,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具有三哥显著特点:一是受以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为代表的东南亚文化影响和内地兄弟民族文化的影响。二是在整个封建领主制时期,南传上座部佛教始终在傣族的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不论是哲学或伦理道德思想以至文学、医学无不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是,傣族思想传统中异于佛教、甚至反佛教的思想和观念仍存在着。一些佛教概念被傣族作了新的理解,而一些傣族的传统观念又被吸收了佛教之中。所以,佛教思想的传入、演变和巨大的影响,它和反佛教思想的斗争,是贯穿傣族哲学的又一特点。三是浩瀚的叙事长诗是一种哲学著作。叙事长诗不仅是傣族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而且是傣族人民自古以来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以及世界观的方式。佛教的许多思想观念,在傣族中就以诗歌的方式来阐述、表达,而许多傣族学者也用叙事长诗的方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至今,章哈仍被傣族群众奉为是本民族中的佛爷一样有学问的人,很受尊敬。所以,要深入了解傣族的哲学思想,一方面离不了佛教,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傣族丰富的叙事长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