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把握中庸这个“度”
1.基于“天人合一”的顺时养生
怎样进行养生?在中医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倡顺应自然。为什么要顺应自然?这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从本质上讲,人是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总和。《内经》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文献,其学术思想受先秦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与汉代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一脉相承。《内经》没有明确记载“天人合一”的字样。但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内经》“人与天地相应(参)”的观点贯穿于整个学术体系之中,并以当时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天人合一”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生命是自然赐予的,自然界为生命活动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顺应自然规律,旨在维持人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内经》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即破坏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则不免要致病。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说:“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内经》提出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规律来诃节生活秩序以及精神活动,提倡“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具体来说就是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
2.基于道家“淡泊清静”的精神养生
目前,心理行为和健康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临床上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主要与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有很大关系。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在所有人类疾病中:三分之一是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三分之一是心理障碍引起的躯体疾病(心身疾病);病死率最高的三种疾病,新血管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发牛发展,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长期的心理压抑、情绪紧张、焦虑、心力交瘁是引发癌证的重要因素。
那么,该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呢?
养生不外乎养神和养形,而养神是养生的关键。《内经》强调“治神”,把养神放在养生的首位,即中医认为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是由心所主宰的,因此养生必先养心。
节制欲望,是中国古代养生家智慧的结晶。《内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主张“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其基本精神就是要节制人的欲望,保持内心淡泊宁静的状态,不受外界种种诱惑的干扰,使神气内藏于五脏,心理和生理处于和谐状态。
3.基于“谨和五昧”的饮食养生
人类要生存,必得有饮食物的供给,自然界的动植物,在性味上可以归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因此五味又代指了所有的食物。而这些食物因为具有五味,分别与人体的五脏相对应。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成入肾。饮食入口,五脏得养,生命得以维系。所以《内经》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意思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须的阴精,本源于饮食五味。虽然饮食五味是我们维持生命的重要保障,如果摄取不当,也会危害健康。《内经》提出了饮食养生的要领,就是“谨和五味”。“五味”代表饮食物中的各种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必须保持“和”的状态,也就是要求营养要均衡,合理分配。这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4.基于“气血以流通为贵”的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气状态和调是维系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当气血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和调时,机体“变化乃生”,疾病就会因此而生。
可见,气血和调对于人体是何等的重要。要想避免疾病的发生,我们必须懂得调和血气,使血气相和,才能永葆健康、生机和活力。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脂肪摄入过多,脂肪类物质在动脉血管壁上沉淀下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影响血液的流通,依靠这些血管供应营养物质的器官自然便受到影响。由此引起心脏、大脑的供血不足,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通过运动保持气血的流通,可以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
5.基于儒家“仁者寿”的道德养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从来就不局限于研究机体本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而总是与道德品性修养,以及治国安邦之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极丰厚的文化内涵。《吕氏春秋•先己》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古人认为,治身与治国并不矛盾,必先修身养性,而后才能治国理天下。
中国传统养生中十分注重“以德立身”“养生必先养性”,这里的“性”是指品德、禀性。孔子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又说“仁者寿,智者乐”。汉代董仲舒认为,“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则天地之美以养其身。”荀子也认为仁义德行,为长安之术。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完善人格,是养生必先养心的重要内涵,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这样的事例古今以来不胜枚举。《内经》有“德全而不危”的记载,意思是一个道德健全的人,就没有遭遇疾病的危险。
要之,养生贵在把握好中庸这个“度”。饮食之度就是如孙思邈所说的“饥中饱,饱中饥”;劳逸之度就是《内经》所说的“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运动之度要“动而中节”“形劳而不倦”;房室之度做到“欲不可绝,亦不可纵”;悲欢之度,就是儒家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综观任何养生的方法,不能超越常度,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中医的健康养生理念充满着哲学的智慧。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