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源。广南县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自认是盘古皇、盘瓠的子孙。瑶族源远流长,秦汉以前和苗族——起居住在武陵郡(今川、黔、湘、鄂连接地带),唐朝初始向贵州五溪、广东、广西、云南一带扩散,就在这一时期已有部分瑶族先民流入广南,故有现今瑶族在追根寻源中说自己的祖先是五陵蛮和五溪蛮。元朝时期又有一批瑶族由广西百色、贵州兴义地区迁徙入广南。民国时期原居住在红河流域、文山州各县和广西大瑶山的一批瑶族又因躲避战乱,游耕进入广南县境。瑶族旧时称“瑶人”、“徭人”和“莫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瑶”字,统称瑶族。广南蓝靛瑶自称“金门”,大板瑶自称“育棉”。
支系及分布。1957年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识别,瑶族是单一民族。广南瑶族有蓝靛瑶(又称山子瑶,因种植蓝靛得名)、大板瑶(又称盘瑶)两个支系。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瑶族有108个村寨、2673户、15781人,占全人口的2.1%,排在全县少数民族第四位。分布在18个乡(镇)和堂上农场,千人以上的乡(镇)6个:底圩乡、八宝镇、杨柳井乡、者太乡、旧莫乡、者兔乡;千人以下的乡(镇、场)13个:那洒镇、黑支果乡、那伦乡、八达乡、阿科乡、五珠乡、珠琳镇、珠街镇、板蚌乡、莲城镇、董堡、曙光乡、堂上农场,大板瑶仅有黑支果乡和八宝镇的8个村寨。瑶族多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水源较好的山区或半山区的森林中,素有“瑶族占箐头”的说法。清朝道光年间编纂的“广南府志’’云:“瑶族多处深山,喜猎善搏虎豹”。
生活习俗。广南瑶族以大米、玉米、小米为主食。蔬菜有青菜、白菜、黄瓜•、芋头、生姜、辣椒、豌豆、饭豆、野菜等。肉食以猪、鸡、鸭、牛、飞禽走兽为主,忌狗、马肉,一日三餐,喝酒吸烟较普遍。
服饰。瑶族先人习惯“好五色衣服”,总体是男简单、女复杂。男装为黑色或青色。下身穿宽裆长裤,束腰带。衣襟与裤脚用红、绿丝线绣花纹。头包黑帕,长约一丈多,两端绣有花纹,旧时赤脚行走,裹绑腿,现代普遍穿解放鞋和皮鞋。妇女多穿蓝靛染色无领对襟长衣、长裤, 自织花腰带,将长衣前后下摆至脚跟部并又提束到腰间,腰带束紧,翻露四角镶的红布条,衣袖口镶有五色布花边,头戴银(竹、铝)顶盘,全身配戴银器牌扣、项圈、耳铃等首饰。幼童头戴西瓜帽,四周吊银制响铃,用红、紫、蓝、绿色叠成彩穗,有银制牌“长生保命”字钉在帽缘上,帽脚有篆文花绣边。
居住及房屋。清朝道光年间《广南府志》载:瑶人“所居之处不四五年即迁”,相当一部分人的住房是“三根叉叉两面坡,三块石头一口锅,生活贫困就搬窝”的茅草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瑶族群众定了居,多数盖了瓦房和砖木结构房,人畜分居。瑶族房屋多依山,起房盖屋要请先生看龙脉,一般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居多。
风俗。婚姻方面要经过自由恋爱、问亲、订婚、接亲、、回门等程序。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目连节(七月十四)、尝新节、、盘王节等。
度戒。按风俗,男性十岁后要度戒,是瑶族普遍流传的宗教信仰活动,只有经过“度戒”才算是进入成人,才算是真正的盘皇子孙,才能找配偶。度戒以经书《长意》为蓝本,书中规定有十条“戒律”和“十问、十答”为主要内容。十条“戒律”为:第一,不得冒犯盘皇祖先;第二,不得骂天地、日月星辰;第三,不得枉杀生灵;第四,不得隐经瞒教;第五,不得贪财恋色、赌博、调戏妇女;第六,不得嫌贫爱富;第七,不得骂师议友;第八,不得怠慢父母和兄弟姐妹;第九不得拦路抢劫;第十,不得成师忘师恩。十问十答为:第一,江水深长请你去不去?;第二,黑风暗雨请你去不去?;第三,大蛇拦路请你去不去?;第四,三更半夜请你去不去;第五,急救人家请你去不去?;第六,贫穷人家请你去不去?;第七,恶虎拦路请你去不去?;第八,冷风冷雨请你去不去?;第九,山高路远请你去不去;第十,堂坛受戒请你去不去?瑶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度戒’,习俗能够传承和沿袭到现在:——是通过举行“度戒’’仪式,形成和发扬一家有事百家帮的友好、团结、互助作用;二是戒律条文的形成起到了调整、规范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道德的应用;三是由于戒律条文和传统道德教育的作用,许多瑶族聚居区在过去成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地区,起到了维护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前人传承的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对促进民族文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禁忌。瑶族同胞崇拜自然神,祈求自然神保佑,禁忌比较多而繁杂。如狩猎要祭“山神”,捕鱼要祭“水神”,在寨头“雷神庙”地不能乱解大小便。老人死后孝子七十二天内忌砍竹木,一年内超度死者“升天”不能吃动物心肝、肚杂之类肉食。外出做事,听到乌鸦叫或遇妇女大小便、梳头,均认为不吉利而返回等等。
丧葬。瑶族历史上实行过火葬,后来改为木棺土葬。丧葬一般经过收殓、出殡、超度、烧灵等过程。
语言文字。广南县境内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金门语和育棉语。蓝靛瑶和大板瑶两个支系语言不相通。由于长期与汉、壮、苗、彝等民族杂居,瑶族中多通汉、壮、苗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族群众上学者少。受汉文华影响,瑶族人民在汉字基础上,加上一些符号当做本民族语言文字所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