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全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约5.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始兴县、南雄市、曲江区、翁源县、仁化县、乐昌市、武江区等8个县(市、区)的57个乡镇、95个村委、306个村民小组,其中农村少数民族5.1万人。全市辖有一个自治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一个民族乡——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居住在乳源瑶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人口2.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3.6%;散居在其他县(市、区)的少数民族3.1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6.4%。
瑶族自称为“勉”(读上声),而本县对瑶族的称呼,则以其居住地点和服饰不同而分别称之为“东边瑶”与“西边瑶”。“西边瑶”又称“过山瑶”,“东边瑶”又有“深山瑶”与“浅山瑶”之分。瑶族本身也以此互称。在历史文献上对原乳源瑶族则称为“板瑶”,《乳源县志》载:乳源瑶族女戴板于首,以黄腊胶发粘于板上,月整一次,夜以高物搁其首,采山为生,曰板瑶。称原曲江县瑶族即今乳源县的游溪、柳坑等地的瑶族为“箭瑶”,《韶州府志》载:曲江县属之西山,瑶妇髻竹箭,覆以花帕,重裙无袴,称箭瑶。
瑶族古代来源于“荆蛮”,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一部份“山越”,“山越”是构成瑶族的旁支。乳源瑶族的来源如何,无详细的文字记载,只能从历史文献中找到其梗概,从调查中得到其传说。
文献记载
《南越杂记》阐述广东瑶族的祖先为“古长沙、黔中五溪之蛮。”粤北秦汉时属长沙郡,其间居住的夷人称为“长沙蛮”。
南北朝时,梁大同中(公元538-541年)徐度以始兴太守削介赴郡,“时诸峒瑶僚屡出剽掠,境内大扰,介令度帅师讨之。”(《广东通志》卷十七)当时,乳源属曲江、为始兴郡地。
《隋书•地理志》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蜓,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隋熙平郡,领广东北部连阳诸县。
唐代永徽初,王睃为连州刺史,“民瑶安之”。
乳源与连阳紧接,崇山相连,北邻湖南宜章,南界英德。《读史方舆纪要》云:“广东乳源县北有平头隘,又有黄金峒隘,皆路出宜章。又西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阳山。《图说》:县境有高车、坪址、青石、深宾等十四隘,中间若黄公岭、沿沙隘与跳石、高车俱瑶民错杂”。从邻境已有“莫徭”居住,分析其接壤情况,可想见隋唐时乳源可能有瑶族先民居住。
《宋史•蛮夷列传》载:“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桂阳监蛮瑶内寇,诏发兵捕击之。蛮瑶者,居山谷间,其山自衡州常宁县,属于桂阳之郴、连、贺、韶四州,环行千余里,蛮居其中,不事赋役,谓之瑶人”。
南宋时韶州府属之曲江、乐昌、乳源及英德,不但有瑶族居住而且数量相当多,因而设有专门管理瑶族事务的官员。据《韶州府志•顾孺履传》载:“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以朝奉大夫权知英德。淳佑五年桐瑶煽乱,远近骚然,孺履廉其情,密檄慑瑶庐陵肖宗远开诚招抚,瑶即其来款,孺履悉绥之”。
宋时韶州乐昌县已有瑶族居住。《乐昌县志•列传》载:“骆尧道,邑人,宋末由茂才辟富川县尉,升本邑尹,友任六载,颇著德声。时山瑶为乱,尧道提所募兵连挫之,瑶遁人深山。”乐昌县瑶居东、西山,西山即今乳源县属必背区一带。
乳源县于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划曲江县西境乐昌县南境之地而置县,时境内已有瑶族居住,明周夔《乳源县重修庙堂记》云:“乳源广韶属邑也,咽喉交广,唇齿湘江,宋乾道三年始分曲江、乐昌四都鄙封之,然地多长山邃谷,伏窜蛮瑶,版图之民仅千余户”。
清康熙二年修《乳源县志》载:“瑶人一种,惟盘姓八十余户为真瑶,皆盘抓之裔,别姓亦八十余户,总计有黄茶山瑶,内外西山瑶,小水瑶,大东山瑶,乌石瑶,月坪瑶,赤溪水瑶,牛婆洞瑶。其为黄茶、大东、赤溪瑶命曰板瑶,采山为生者。无板命曰民瑶,或耕山或耕亩,耕山者花麻不赋,耕亩者田粮户口与齐民同。慑之有瑶总,岁时一渴县官。(明)正德中,曲江油溪山(今游溪区)瑶诱引为盗,本府(韶州府)通判莫相令其瑶总自擒斩之,后获宁息。至今原设瑶总甲,编人册籍。”这里记述了明代乳源瑶族的一些情况,并指出封建王朝在瑶族中进行统治的基层设置瑶总、瑶甲。
明代乳源瑶族的一些情况
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周夔《重修乳源县学记略》云:“正德庚午知县李溥来专提调,渴奠之余,蹙然不安,时瑶反倡乱,王师征剿。”《韶州府志•李增传》载:“正德十年由贡士知乐昌,先是邑东西诸山瑶寇啸聚,流毒三省……明年三省调兵会征。”
从瑶族大规模起义,攻城略邑,以致反动统治当局要“三省调兵会征”,充分说明乳源及其附近地区居住有不少的瑶族人民。正如明万历辛卯(公元1591年)韶州推官黄华秀在他写的《乳源县志序》中说的:“韶乳僻在山谷,民稀瑶黔”。
在明朝,乳源县的瑶族人民于春节期间,下山到县城接受县令的绥抚。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乳源县令吴邦俊作诗,叙述瑶民下山观春的情况:“三岁亲民三岁饥,免令无食亦无衣,板瑶亦有观春兴,桑堆时向下陌飞。”这与前述“岁时一谒县令”相吻合。
乳源瑶族历史的源流是悠久长远的。
历史传说
除文献的记载外,有关瑶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传说:
一说来自湖南。《瑶族原稿》:寅卯二年,速泰二岁,遍地洪水,天下无人。有胡蜞兄妹二人乘一大葫芦(有说藏在一大西瓜内)漂浮,得以幸免。水平后,不见一人,路遇乌龟,乌龟说,天下无人,你二人可配为一双夫妻,可传子孙。后生十二姓,先居湖广七宝山头,子孙逐渐增多,在七宝山因年成不好,疾病流行,人丁不得平安。十二姓子孙商量,移居高州石碉山,到后人西不兴旺。十二姓商量移居,当时议定由十二姓中赵法章、盘林二郎、邓养一郎浮盘过海经广东查看,见土地丰富,耕种也熟。回转高州后告知瑶族子孙,在戊寅年七月初八三晚深夜带领十二姓子孙乘船过海,当时有六姓船翻在海里,其他六姓看此情况,即跑去船头起香祷告,请神保佑,因此天气转变,一路顺风顺雨,经过十三天来到广东六笛沙坝上岸,过州入县,流乡过界,随乡进岭,随水入湾,大家到达狗子山头。后又搬至桃源洞,住不多时又搬至福建媒田上街,因疾病流行,又带子孙到韶州曲江县一带,入公坑茅坪来住接继香烟至今①。乌坑村赵姓瑶民自言其祖来自湖南江华。
一说来自福建。据调查,乳源盘姓、赵姓瑶族来自福建。从福建搬来之后的繁衍如下:
从福建来的,有茶坪、东田村赵姓,荒洞村盘姓。据东坪区茶坪村赵德金(此人年龄较大,辈份较高)谈该村历史来源时说:最初是十二姓自福建过海来到广东,中途翻船死了六姓,尚存盘、赵、邓、李、冯、五等六姓。姓赵的在汉区路上病死了,其妻包了骨灰带入瑶山,来到游溪中心洞地方,忽然刮来一阵风把骨灰吹落了地,其妻就在中心洞砌了一座坟(现在中心洞仍存有一个坟,据说是茶坪瑶胞的祖先),后来三个儿子分居了,赵秦一郎迁到大寮坑;赵俊三郎住到新涧下(柳坑区一带);赵松二郎仍住中心洞,生了几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以胜公”迁到茶坪定居下来,传到赵德金,今尚存有一家先单(家谱),按照这一家先单的记载,至德金这十一代的名称如下:以胜公——成荣公——成凤公——万良公——富千公——王钱公——龙田公——煮水公——贵相公——云才公——赵德金。
此外东边瑶名字中间有一个字是统一安排的,从这个字就可以看到其辈数的高低,可以提供研究瑶族定居到乳源的情况,如茶坪等地的赵姓,从祖先迁茶坪算起,到现在共传了十六代:“赵、易、生、旺、安、富、呀、口、口、口、贵、德、敬、志、才、良。又如必背等地赵姓已迁来十八代,每代查考如下:“进、以良、满香、忠礼、安山、生仁、富堂、龙选、有章、赞位、贵选、荣旺、子才、德香、敬富、才文、良进、兴福、汉中等。”①
一说是土著入瑶山居住而为瑶族。《曲江县志》载:“瑶人盘姓,古盘瓠之裔,别种有赵、冯、唐、邓等姓,系以土著隶于瑶者,俱居县西北境,幽溪、列溪、西山、草场坪、柳坑、水源宫、薯良坑、大料坑诸洞。”
据调查,现游溪区子背村邓姓,确是从汉区桂头黄甫岗搬进柳坑再搬到子背的。其祖先坟墓在桂头乌鸦塘附近,每年清明节时,子背邓姓瑶胞与黄甫岗邓姓汉人一起祭祖,子背村邓姓搬迁线路的几个居住点是:黄甫岗——柳坑——天堂山——子背。其家先单从搬入子背的先祖至现在已传十一代,即:邓发宝(过山祖)、邓法怪(四兄弟)、邓故兴、邓龙付、(缺第五代)、邓永桂、邓安福、邓志桂、邓才顺(才顺已有孙子)。
薯莨坑冯姓瑶族,是从曲江东七乡镬村汉区搬进去的。县城附近大东山兰厂邝姓瑶族,与城内邝姓汉族同祭一祖坟,在今县城示范农场附近的邝家寮,据说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明王朝残酷镇压了以邝友明为首的农民起义,“调大军剿戮,腊岭西南凡为乱者悉平之,时杀戮者多,致荒民田二百五十三顷七十亩。”起义失败后,残存者逃人大东山与瑶族结合,繁衍传嗣。
本县现居瑶山的各姓瑶族,相传至今均在二十代左右,一方面可能失子记载,另方面可能因历代战乱、天灾人祸等原因,原先在这里居住的瑶族迁走他乡(如迁往广西兴安县之清水江,最后迁到了临桂县),而现在乳源境内的这些瑶族是后来才搬来的。如原住散坑的李姓瑶族因天花病流行搬走他乡,现赵姓瑶族是以后搬来的。所以文献虽记载很久以前就有瑶族居住,但现今的瑶族家谱却只二十余代。另一原因可能是明洪武二十七年大事杀戮之后,原居住的瑶族星散,土地大量荒芜,“后招民承种,湖广、江西、汀漳(属福建)之民皆占籍于乳”。现有瑶族亦于此时而来,有的来自湖广,也有的来自福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