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医外科包括疮疡、皮肤病和创伤三个内容。
一、疮薚
疮疡是由三素、血、“黄水”紊乱和“粘”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它的发生发展,是人体内部“黄水”受伤害后,病变“黄水”及坏血潴留于脏腑、淋巴、皮肉、骨骼致使三素紊乱,机体抗病力减弱,“粘”虫侵入感染的病理过程。
疮疡包括痈、内疡、痔疮、淋巴结病等多种。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溃烂、出血、化脓、坏死。全身表现为鼻衄、面红油腻、口苦干渴、发热大汗。脉象突而滑,尿色赤红。由于“黄水”受伤害,表现皮疹、流黄水、瘙痒、皮肤粗糙、关节肿痛。合并“粘”虫则患者剧烈疼痛、畏寒发热、全身疼痛、起走红线、蚁走感等。
治疗原则:清血热,燥“黄水”,杀“粘”虫,调理三素。
痈
痈是生长在体内外的多种肿疮的总称。发生在肉、骨、脉等处的称外痈,外痈开始硬肿疼痛不一。发生在五脏和胃肠、肛门、膀胱等处的称内痈,一般多发生于胃、大肠和咽喉处。痈的脉象为细、颤。
1.外痈:①肉痈开始生长不明显,皮肤无变化,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溃烂,局部胀痛、发热。②骨痈急起全身不适,骨骼、关节酸痛,畏寒、头晕,患处逐渐化脓溃烂流脓。脉象数、弦,尿赤黄气味大。
治疗:内服十八味水银丸温开水送下,日服2次,外敷镇痛膏及十味斑蝥栓剂,在相近血脉放血。
2.内痈:①肺痈。咳嗽、咳脓血痰,胸痛、气喘、浮肿等。治疗:内服肺痈散和四十三味铜灰散,可分早晚温开水送下。②肝痈。肝肿大、肝区有压痛、脓肿、发热、鼻衄、目赤、腹胀、黄疸。治疗:内服肝痈散每日3次。③睥痈。脾肿大、疼痛、无食欲、消化不良、口唇发青、心悸气喘、骨关节酸痛。治疗:内服脾痈散和十九味草果散,分早晚温开水送服。④肾痈。腰肋部酸痛、尿频、尿痛、脓血尿。治疗:内服肾痈散、十味清肾诃子散,分早晚温开水送服。
⑤胃痈。消化不良、嗳气、胃痛、腹胀、浮肿、消瘦。治疗:内服胃痈散,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应调节饮食。⑥肠痈。腹胀痛、肠鸣、脓血便。治疗:内服肠痈散。药物灌肠。⑦肛门。痈肛门内外肿、胀、化脓、出血、脓血便。治疗:内服八味齿缘草散,外涂五味白云香散。⑧膀胱痈。下腹痛、尿频、尿痛、尿闭、尿混浊。治疗:早投三红汤煎服,晚投八味金砂散用四味蒺藜汤引服。
内疡
内疡是一种以化脓溃烂为主的疾病。有肺疡、肝疡、胃肠疡、肾疡四种。
1.肺疡
症状:发生在肺脏的一种化脓性疾病。表现胸痛,起初干咳,逐渐咳咸味脓性痰,时而带有血性痰,伴有无规律性发热。加重时持续性发热、气喘、鼻翼扇动。胸腔可积脓液,腋下淋巴结肿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并溃烂流脓性液。全身乏力、消瘦。
治疗:早投二十五味竹黄散开水送服,晚投十八味水银丸用四味文冠木汤引服。发热者加十八味清肺散,痰不利者加五味沙棘散,咯血者加五味石膏散,慢性期加二十五味樟脑散。咳脓血痰者加四十三味铜灰散。治疗两周后可选肘内脉或肺脉放血。
2.肝疡
症状:发生于肝脏的一种化脓性疾病。表现肝脏肿大,质地软,肝区持续胀痛,有时向右肩放散痛。全身症状有畏寒、发热、口渴舌干、鼻衄、大汗、目赤流泪、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病重时皮肤发黄、消瘦,脓肿破溃则腹腔积液,腹部鼓胀,胸满气急,痛苦难忍。脉象数、洪,尿红气味大。
治疗:早投五味丁香汤,午投九味牛黄散,晚投五味麝香丸,温开水送服。发热时用七味清肝红花散。外敷四味山豆根散。根据病情可在肘外脉、肝胆会脉放血。
3.肾疡
症状:发生于肾脏的化脓性疾病。表现腰痛,肋、髋部痛,尿频、尿急、尿痛、脓血尿。个别有腹腔积液。亦有向外溃烂者,全身乏力、消瘦。
治疗:十八味诃子散用五味螃蟹汤引服,每日3次。可用腹泻剂和脉泻剂。根据病情在肌尾脉和踝脉放血。治疗后期必须用温肾丸日服1次补肾气。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