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傣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傣族 > 民族概况 > 正文
  • 哲学典籍介绍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1-04 08:14:56
  • 核心提示:在贝叶经的哲学典籍中主要有7部,即《论傣族诗歌》(傣文名《哇雷麻约甘哈傣》)、《寨神勐神的由来》(傣文名《咋雷蛇曼蛇勐》),《萨沙纳三坛》、《萨沙纳哈版洼沙》、《加都沙罗》、《该牙桑呷雅》、《康塔档戏塔都档哈》。《论傣族诗歌》和《寨神勐神的由来》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部,由岩温扁先生译成汉文,1981年由中国民间文学(云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在贝叶经的哲学典籍中主要有7部,即《论傣族诗歌》(傣文名《哇雷麻约甘哈傣》)、《寨神勐神的由来》(傣文名《咋雷蛇曼蛇勐》),《萨沙纳三坛》、《萨沙纳哈版洼沙》、《加都沙罗》、《该牙桑呷雅》、《康塔档戏塔都档哈》。《论傣族诗歌》和《寨神勐神的由来》是其中最重要的两部,由岩温扁先生译成汉文,1981年由中国民间文学(云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1.《论傣族诗歌》

      《论傣族诗歌》于傣历九七六年(公元1614年)用老傣文写成,作者没有具体的署名,在文中自称为祜巴勐。他在书中说自己当了32年的和尚、佛爷,读了300多部傣族叙事长诗,创作了《粘响》和《宛纳帕丽》两部叙事长诗,当头发花白时才开始创作《论傣族诗歌》。

      《论傣族诗歌》虽然谈的是诗歌的起源、特点、发展的文艺理论,但却充满了极大的丰富的古代哲学思想,涉及天地起源、人类起源、语言和思维的产生、人类发展阶段、社会关系及其对艺术的制约等方面,实质上是一部哲学著作。

        关于世界的起源问题,是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论傣族诗歌》一开篇就明确提了出来:“天是怎样开创,地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件事情,不仅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老兄弟姐妹会这样想这样问。如果你是打猎的人,当你带着弓箭和火走进茫茫的原始森林,你会感到山是那样的高大,树是那样的茂密,森林是那样的宽阔无边。这时,也许你会停留在某一方的山包上,或是某一块花香鸟语、蝴蝶飞舞的平坦的草地上,眺望着神秘的森林不是惊叹就是赞美,于是不禁自问道:是谁创造了美丽的大自然?如果你是农民,当你听到田鸡的欢叫声,看到水牛拉犁翻起一层层土块时,也许你会停下劳动,凝望着辽阔的田野,不是惊叹就是赞美,于是不禁自问:地球究竟有多大?是谁为人类创造养活一切生命的土地?如果你是渔夫、水手,当你坐在池边钓鱼,或是缓行在河边撒网,或者生来有福气,跟着商人坐着木船,航行在无边无际的海洋上,你同样会惊叹和赞美,于是不禁自问:江河为什么会流不尽?大海为什么会这样深广?是谁创造了人类的江河和海洋?”坐着按照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的记载回答了世界的起源在于“气”。在很久以前,没有宇宙,没有下底和上盖,在这无限的空间里,充满着翻腾滚动着的烟雾和气体。经过一亿万年,气体、烟雾和大风在翻腾滚动中紧紧挤拢,凝结成一团,经过千变万化,最后形成三种气体合成的一个无限大的圆体。这个圆体呈黑色,充满着浑浊和暗淡。它就是今天的地球。书中的世界起源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论傣族诗歌》以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对思想和语言的起源作了深入、细致的描述。书中以婴儿到儿童的成长过程来说明人类语言和思想的发展过程。刚出世的小孩,一脱离母体就会尖声哭啼,这种哭声没有思想活动过程,正如我们把碗摔在地上发出“哐当”的响声一样,既没有意识、没有思想活动。几个月后的小孩,会望人、会动嘴、会摇头、会哭、会笑、会思想了。思想和语言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思想来自眼见和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讲,眼见的感觉是思想的基础。这正像籽种是谷穗的基础一样。所以人的语言产生于眼见、感觉和脑子的活动。”三个月的小孩变成三岁的小孩,他的眼界扩大,感觉增多,思想的范围扩大,这时他的语言就丰富起来了。一岁的小孩见着火苗,不知道是什么,觉得好玩,伸手去拿,被烫了,痛得哭了起来。通过第一次眼见和感觉,给他的脑子里产生的概念是痛,这个‘痛’就是第一次接触火后产生的感觉所引出来的‘语言’。以后当他一见到火苗,就会产生害怕并喊出‘痛’的声音来。我们现代人,从生下会哭看见火苗会说痛,时间只不过一两年,可是,在古时候,从人的形成那日起,到见到火苗就说‘痛’,‘痛’也得经过千年万年。“通过对个体的人从婴儿到儿童的成长过程来说明人类的语言和思想的发展过程,虽然十分简单、朴素,但却是一种原始、质朴的思想、语言的发生论。这种”发生论“又明显地肯定,先有感官对外物的接触,然后才有感觉,有了感觉才进而有表达的感觉、经验的语言和概念。这样的看法,明显地具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说,古代人最初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以呼唤、摇头、招手来表示。这个时期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见到什么喊什么,见物产生思想,是处在认识大自然各种生物演变阶段。在漫长的时期里,人类语言不断发展。《论傣族诗歌》由此得出结论说:“人类的语言来自于人类在地球上的一切存在物。因为地球上先有树,我们古代人见到树,后来才会叫出‘树’来。不能设想在地球上还没有‘紫米’的那时候,我们古代人会设想出‘紫米’来。”这明确地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论傣族诗歌》对歌和文字的起源、贝叶作书写材料的发现过程等作了系统的描述。明确指出,歌不是佛祖赐给,也不是天神和菩萨创造出来的,歌来自于人类的语言,语言是一切歌调的基础。语言的基础在于人类在世上的活动。人类在世上的活动,无疑是歌的最终的父母了。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就不会有人类的语言,没有语言也就不会有歌了。作者在《论傣族诗歌》中还深入具体地论述了诗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他指出,在傣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不同时期的诗歌。如傣族祖先在吃果子、吃麂子和马鹿肉的时期,人们天天走进森林,觅食充饥。在打猎的时候,有时会遭到虎咬熊抓、野猪撞、毒蛇咬,受难者就会发出呻吟:“痛啊痛!”“苦啊苦!”“害怕啊害怕!”顺利的时候,打死了老虎或者马鹿,大家高高兴兴,笑啊笑,跳啊跳,不住地喊叫:“真多啊,够我们饱饱吃,啾啾啾!”有时抬猎物和树,用尽全身力气,会喊出“嘿哟!嘿哟!”“赛罗!赛罗!优!”就这是力量的声音。这种悲哀和欢乐,发自人们的心田,这时劳动产生思想的过程。天长日久,这种悲哀和欢呼的情调,自然地成了人们的口头禅,逐渐变成了歌。书中,作者多佛祖是否存在表示了怀疑。在《歌谣与叙事诗的不同点》一节中,作者说:“我相信智慧是帕召(佛祖)送给我们,但是我没有福气,没有见过帕召是什么样子。”从整体来看,《论傣族诗歌》贯穿了无神论的思想意识。

       《论傣族诗歌》对统治阶级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内容触及到了社会关系、政治与文艺的问题。作者认为,自从傣族进入“盘”的时期以后,就有了寨头和勐头(一个坝子的头人),至此就有了“首领”和“王”,社会就有了约束,诗歌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这表现在诗歌从此不能随心所欲地歌唱了,每一首歌开始时都得先唱:“召(王)嗨召(王)!”作者比喻说,这就像森林里的野兽,本来自由自在的,想笑就笑,想叫就叫,后来老虎出来称王,这个“虎大王”宣布:“一切得佛从我,听从我的使唤。你们的歌声、笑声、叫声,时时处处都要赞扬我。”于是野兽们都有了约束。

        由于有了“王”的约束,诗歌就消沉了。过去歌“比树叶多”、“鱼塘装不完”,“歌能把田坝淹没成歌海”那样的时代过去了。但是,人民是不甘心受这种约束的。这就像森林中的猴子,他们看到森林是很广阔的,于是远远地躲开了“虎大王”,到“虎大王”见不到的地方去自由自在地欢歌叫唤。“虎大王”总是少数,有许多他们管不到的地方,到那里就可以自由地歌唱。因此在正式场合只能听到“召嗨召”,而在民间则可以听到人民的各种自由的歌手。“所以我说,‘约束’是严格的,然而也是‘约’而不能‘束’的。因为‘虎’毕竟是少数,森林又那么宽广,猴子又那么众多。”在广阔的民间唱的是什么呢?《论傣族诗歌》说,一旦脱离了社会约束,民间歌谣就广阔无限了,并宣称:“既然我是生长在矮小的竹楼,火塘把我抱在她的怀中,我就像火一样什么也不怕,我只知道随着青烟飘动。生长在森林的人不怕虎和熊,天神的西拉石我敢来磨刀,害怕什么地上的众菩萨,还顾得上什么天神和佛神?”

     

        2.《谈寨神勐神的由来》

       《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作者不详,成书于傣历九0三年(公元1542年)。全书共八章和一个前言,约26800字。全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作者的社会历史观和宗教观。这时至今发现古代傣族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

       《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以应该信仰什么宗教为核心,追溯了傣族祖先的起源与发展,论述了寨神勐神的产生和作用,介绍了佛教和寨神勐神的斗争,得出了人们应该信仰寨神勐神的结论。在前言中,作者说,活着的人们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寨神勐神规定的指明的路,一条是佛祖所规定和指明的路。书中大量引用《沙都罗沙》的内容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使《谈寨神勐神的由来》不仅反映了16世纪中叶作者的思想,而且还包含和继承了在此之前更久远时代的傣族哲学思想。

       《谈寨神勐神的由来》把傣族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代,即刚产生时代、狩猎时代、叭桑目底时代。在傣族刚产生的时代,傣族还住在北部的“冷森林”里,那时还没有火,人们只得挤在一起来取暖,故而又称“蔑桓蚌”(竹虫集中)的时期。那是“我们祖先整天为着填饱肚子而奔波”的时期。随着子孙后代的增多,山上的野菜果不够吃,生存越来越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傣族出了一个叫“沙罗”的聪明人。“是沙罗的聪明和智慧,才把人类的生活引向狩猎。”傣族社会进入了狩猎时代,人们集体追赶野兽,并向各地森林移居、追捕野兽。后来人们开始推选“盘巴”——狩猎首领。最初的“盘巴”只是沙罗一人,后来人们分散了,不同的人群就有不同的“盘巴”。在各自的“盘巴”的率领下,不同的人群为争夺猎物而斗争。由此,这又成了“赖盘赖乃”(多领头多首领)的“痛苦时代”。为结束多猎首、大分裂的“痛苦时代”,傣族的英雄,聪明智慧的叭桑目底教会人们盖房子、建寨和耕种。从此,人们进入农耕、定居的叭桑目底时代。叭桑目底死后,人间就有了王和等级。作者根据传说和推理,按照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把自己生活时代以前的傣族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不包括有“召”的时代),作为一种历史观有其合理因素。

       《谈寨神勐神的由来》对寨神勐神大加推崇,对佛教却有否定和贬谪之意。再对本民族原始崇拜的肯定中,包含着合理的分析,甚至有无神论思想。在分析寨神勐神崇拜的根源和作用时,作者认为,世间的动物都有灵魂,并且崇拜自己祖先的灵魂。因此,人类必然会崇拜自己祖先的灵魂——寨神勐神。这就是说,对祖先灵魂的原始崇拜,其根源在人类的动物本能,书中以蚂蚁和大象为例,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蚂蚁“在同伴遭遇到不幸而身死的时候,活着的蚂蚁们就小心翼翼地把死者抬回居住的洞穴,而后又成群结队地从洞穴把死者抬到外面去丢。蚁群们走的很整齐,一个跟着一个、往返都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呢?我说这是天下蚁类对死者灵魂的‘葬礼’。这种本能的‘葬礼’是很难改变的,因为这是它们的信仰和宗教。”“要是你是一位很有经验的猎象能手,那你一定会懂得也一定会亲眼看见这样的事实:当你举起无情的弓弩把象群中某一条射死了的时候,霎时整个象群就会发出撼动天地的哀嚎。……尽管它们知道出境发生了危险,却仍然徘徊在同伴身遭灾害的地带而久久不愿离去。它们被箭声、人的吼声吓散了,但又慢慢围拢过来,集聚在同伴的尸体周围,有的嚎叫,有的跺脚,有的喷气,有的舞动长鼻,甚至还会扯下树叶把同伴的尸体盖住,完了才慢慢离开那里,去寻找更安全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遭到这样的不幸,而它们却仍然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象类的这种本能做法是出于它们对自己祖先灵魂的规矩的信仰。”

       书中还论述了原始崇拜产生的根源,把傣族的原始宗教崇拜的非常神圣。作者说,“它给我们力量和勇气,使我们世世代代和睦相亲,共同去战胜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求得我们子子孙孙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设想,要是没有蛇曼蛇勐(寨神寨勐),我们的祖先能够团结一致战胜‘批哈龙’(大瘟神)、‘喃吞勐’(大水淹)和‘斐澜戛’(大火烧天)的灾难。所以我说,蛇曼蛇勐是我们傣族永恒的、神圣的和高于一切的东西。“

       再对原始崇拜与东欧较对抗的记述中,对佛教进行了职责和嘲讽。佛祖告诉人们:“盘腿闭目吧,风就是粮食,云会填饱你的肚子。盘腿合掌吧,虎豹豺狼不会来伤害你,大水大火不会来损害你的皮毛,因为你的灵魂早已住在天上的仙宫。”寨神勐神要求人们:要杀生害命,要打猎,要快刀钵兽皮,要杀猪、杀鸡、杀牛,要叫“谷魂”、叫“牛魂”。这是因为人们必须“用杀生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牛帮助人种谷子”,“不吃谷子人要死”。《谈寨神勐神的由来》认为,正是按照寨神勐神指引的道路,傣族才生存下来,“要不然我们祖先早就死光于老虎、野狗、毒蛇、黑熊、野猪的恶口里了。”书中又用一个形象的神话故事来比喻原始崇拜和佛教的斗争。“一天,佛祖帕召宣布一切神灵必须服从于他、向他下跪。这时‘谷神奶奶’(雅唤毫)却站出来对帕召(佛祖)说:‘我是世上一切谷类的灵魂,……我知道人类离开了谷子就不能生存,因此,我们的神王帕雅桑目底才宣布说:谷子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的、主宰一切的,我既然是谷类的祖先,当然就不能向你们磕头了。’随之,谷神就躲了起来,人间没有谷子了,于是‘……即没有人去祭神赕佛,也没有人给佛爷、和尚送饭。不但人类缺粮,而且鬼神也吃不上饭,闹的天上、人间和阴间一片惊慌和混乱,’最后,帕召没有办法,‘只好承认谷子王至高无上,主宰一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