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疗法 > 正文
  • 临床常用利湿之剂

  • 来源:民族医药报 作者:张小萍 时间:2015-08-18 15:25:29
  • 核心提示:
    湿邪分外湿和内湿两类。由淋雨涉水,或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致湿邪从肌表而人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瓜果生冷,或恣饮酒酪,或素体脾虚,致湿邪内停的称“内湿&

     
        湿邪分外湿和内湿两类。由淋雨涉水,或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致湿邪从肌表而人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瓜果生冷,或恣饮酒酪,或素体脾虚,致湿邪内停的称“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则多病在脏腑,所以一般治外湿宜发汗解肌,治内湿宜健脾渗利。但外湿切忌大汗,此点必须注意。至于外湿稽留而内入脏腑,或内湿泛溢而外涉肌表的,又当外内兼治。
     

        湿是阴邪,治宜辛温化燥,但若湿与热并,或湿郁生热时,又须采用苦寒燥湿。若湿积成水,壅盛而为肿为胀的,可根据二便是否通利,分别用攻逐峻利,或温阳利水来治疗,并结合邪正虚实的不同,适当配合培益脾土的方法作为辅佐。因此,利湿剂就是祛除湿邪从肌表或二便外出的一类方剂。
     

    五苓散——行水总剂
    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
    疸黄便闭渴呕宁
     

        本方治疗足太阳经的邪热传入膀胱腑,见到发热恶寒,烦渴饮水,水入就吐,小便不利,以及水肿,身体酸重等症。方用白术、猪苓、茯苓各20克,泽泻40克,桂枝(也可用官桂)15克,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汤(即米汤)调服,每次6-8克。 
     

         猪苓、茯苓,淡渗通膀胱而利水。泽泻泄膀胱之水,使小便通利,因之传人膀胱腑的邪热可从小便排出。再加白术健脾燥湿,使脾强而能制水。桂枝解肌通阳气,既除表邪,又助诸药利水行小便。若用官桂就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使小便通畅,引导水湿从下窍出。因此,本方有利小便、去水湿、消暑气、清热解烦渴的作用,是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本方除去桂枝叫做“四苓散”,治疗没有寒热,只见口渴不能饮水,水人即吐,小便不利,或者还见大便下利等症,非常有效。   
        “猪苓汤”就是本方中除去桂枝和白术,加入阿胶、滑石,五味药各用30克,水煎分三次温服,有和中利湿泻热的作用,治疗湿热互相纠结的黄疸,小便色红而难出,口渴,饮水便呕吐,以及大便下利,心烦不得睡眠,咳嗽呕渴等症。
     

    肾着汤——湿伤腰肾
    肾着汤内用干姜
    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
    亦名甘姜苓术汤
    黄芪防己除姜茯
    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
    身重汗出服之良
     

        本方是治疗肾着病的,所以叫肾着汤。因为方用干姜6克,茯苓12克,甘草3克,白术9克,所以又叫“甘姜苓术汤”。   
    肾着病是因为久受寒湿之邪从下入侵而伤肾,以致身体重痛,腰以下尤痛,腰重,所以用干姜的辛热,白术的苦温来暖脾燥湿,又配甘草和中补脾来化湿,茯苓甘淡渗利来行湿,使湿去、痛除。因此,本方是温脾祛湿的方剂。     
     

        “黄芪防己汤”(即“防己黄芪汤”)方用黄芪、防己各30克,白术24克,炙甘草15克,研为细末,每次用9-10克,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同煎温服。凡是由于风邪和水气或湿邪在皮肤肌肉之间而引起的身体沉重,恶风自汗,以及由于风湿而引起的身痛麻木,用此方煎服都有良效。因为防己通行十二经,是祛除皮肤肌肉风水、风湿的好药,而黄芪又能益气固表,白术能健脾燥湿,甘草能和中补脾,而姜、枣又能调和营卫,所以是解表祛风水湿气的良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