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中某味药一时缺货是常有的事,有些人常随意替代更换。实际上一种药由于加工炮制方法不同,产生的功效亦与之有异。如甘草,生用偏重于清热解毒,用蜜糖炙之称炙甘草,则补脾益气;苦麻黄有强而猛的发汗作用,炙麻黄则缓而弱;此外,生与制的大黄、附子、天南星、半夏、谷芽、麦芽等,都不能随意替代。否则,轻者功效相反,重则,会引起中毒反应,乃至危及生命。
同一类药,其药性差异也很大。如黄连与胡黄连,虽同属清热燥湿、泻火类,但黄连寒性强,常用于治痢解毒,而胡黄连,则多用于小儿疳热。茯苓与猪茯苓,浙贝母与川贝母,川牛膝与怀牛膝,川红花与藏红花,白豆蔻与草豆蔻等亦如此。
有些药名相近,但不属同一类,如柴胡与银柴胡,柴胡为伞型科,银柴胡为石竹科,柴胡清表热及半表半里之热,为上行升散药,虚热者忌用,而银柴胡则清阴虚内热,无升散性,为清热凉血药。此外,还有苍术与白术, 白芍与赤芍、木香与青木香、茯苓与土茯苓、菊花与野菊花、山茱萸与吴茱萸,大茴香与小茴香、自豆蔻与肉豆蔻、防己与防风、羌活与独活、百部与百合等,都不能随意替代。
有些中药来自一种动物或植物,但生长的部位、生长期不同,其功效也有差异,如陈皮和青皮有老嫩之分,陈皮为成熟者,入脾,有行气健脾作用,为理气药,青皮为未成熟者,入肝胆,有疏肝止痛的作用,为破气药。此外,还有苏叶与苏梗、枳实与枳壳、干姜与生姜、竹茹与竹沥等,也不能替代。
以上这些都是经常容易出现的错误,看似毫厘之差,实则失之千里。若要替代,当由开处方的医生酌情予以更换,而配方者务必按方配药且核对无误方能发药,切不可错配错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