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医经验 > 正文
  • 杜志坚教授治疗皮肤病经验采菁

  •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作者:李晓颖 李全厚 时间:2014-03-24 10:19:23
  • 核心提示: 杜志坚教授早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涉外交流、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杜教授选方用药精妙,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每以经方起沉疴,尤善于

     

        杜志坚教授早年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涉外交流、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杜教授选方用药精妙,善于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每以经方起沉疴,尤善于治疗肝胆病、呼吸系统疾病及皮肤病。笔者有幸多年跟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杜师治疗皮肤病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寻常型银屑病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献对于本病命名各异,临床表现的描述颇为形象,明清时期出现了“白疕”的病名。其病因病机也由隋唐的风、寒、湿邪客于肌肤,到金元时期的火热论,逐步演变至明清的血热血燥论。杜师治疗皮肤病重视肝脾,认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生除了与血热血燥有关外,与肝的疏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异常亦密切相关。根据疾病发展特点,分为进行期、静止期,治疗上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疏肝健脾为法,自拟“消银活血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
        基本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参各20 g,鬼箭羽、徐长卿、水牛角粉、蚤休各15 g,皂角刺、八月札、炒僵蚕、全蝎、焦三仙各10 g,甲珠、蜂房各5 g。
        病例1:患者,男性,34岁。2011年3月初诊。反复全身红斑、丘疹、鳞屑、痒3年,加重1月。检查:头皮、躯干、四肢均见红斑、丘疹、鳞屑,斑块肥厚,双下肢、背部皮损融合成片,上覆多层鳞屑,薄膜现象(+)、滴露现象(+),舌紫暗、苔黄,脉弦数。患者3年前在越南工作期间,感冒后突然发病,初起四肢币形红斑,上覆多层鳞屑,考虑咽部链球菌感染诱发银屑病,予西医抗炎、抗敏、调节免疫治疗,病情稳定后行扁桃体切除术。2010年5月,因生气、工作劳累后病情反复,皮损加重,遍及头皮、躯干,融合成片。舌暗苔黄腻,脉弦。诊断:寻常型银屑病,血热瘀滞型。治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处方: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参各30 g,鬼箭羽、蚤休、徐长卿、半边莲、柴胡、郁金各20 g,水牛角粉15 g(包煎),皂角刺、八月札、炒僵蚕、全蝎、露蜂房、焦三仙各10 g,甲珠5 g。连续治疗4周后皮损变薄开始消退,无新发皮损出现。舌红、苔淡黄,脉弦数。原方加白茅根、猫爪草、大贝母20 g,沙参、玄参各15 g。躯干、四肢外用呋喃西林软膏,面部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嘱患者放松心情,减少精神负担,忌烟酒、腥发、辛辣、甜腻食物。患者坚持服药一年后,头面部皮损完全消退,无明显色素沉着,双侧上肢肘部、项背处遗留小块片状皮损。改配丸药巩固疗效。患者定期复诊,病情稳定无反复。
        按: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造成热日久化瘀,耗伤阴液。以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苦参、徐长卿、水牛角粉、半边莲等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以柴胡、郁金、八月札等疏肝解郁,以鬼箭羽、蜂房、全蝎、皂角刺等活血化瘀、搜络熄风,后以清热滋阴药物濡养阴液。
    2痤疮
        痤疮又称为“肺风粉刺”、“酒刺”、“面疮”等,是由于皮脂腺及毛囊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多认为本病是因肺经郁热,熏蒸颜面,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蕴热所致。此外杜老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气滞不畅,郁而化火,脾失健运、气血瘀滞为痤疮发病的重要原因。治疗以清肝泻火、健脾除湿、活血散结为法。
        病例2:患者,男性,28岁,2012年1月初诊。患者痤疮遍布面颊和额头部位,新发、旧发均有,痘疹消退后呈褐色色素沉积,舌质红、苔薄,脉滑数有力。证属相火旺盛,瘀血阻络,治以清肝泻火,活血化瘀。处方:柴胡10 g、夏枯草20g、皂角刺10g、三棱15 g、莪术10 g、土茯苓20 g、三七块6 g、路路通10 g、苦参20 g、双花15 g、浙贝15 g、白僵蚕10 g、穿山甲(先煎)5 g、山慈菇10 g、徐长卿15g、 焦山楂10 g、八月札10 g、芦荟5 g、鬼箭羽15 g、翻白草15 g、川芎20 g、水牛角粉(包煎)5 g,七剂水煎服,2次/d,饭后温服。二诊:痤疮无新发,破溃处无渗出、开始结痂,仍遵前法,原方七剂。三诊:痤疮皮损开始愈合:上方去水牛角粉继服14剂。四诊:皮损继续愈合,有部分色素沉积,二便调,嘱节制辛辣油腻食物,调畅情志,加党参20 g,改配丸药巩固疗效。
        按:杜教授认为,该患者本病根于脾、助于肝,以夏枯草、苦参、金银花、浙贝等清热凉血;柴胡、川芎、茯苓、焦山楂等疏肝健脾和胃;鬼箭羽、路路通、八月札、山慈菇等活血化瘀散结。四诊后皮损基本愈合,加党参以培土固本,防止复发。
    3湿疹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的皮肤病,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治疗当以祛湿为主,辅以清热,疏风,养血,通络,调理脾胃等治法。
        病例3:患者,女性,22岁,2011年3月初诊。患者一月前双手食指、中指关节出现红斑丘疹渐至破溃,流出少量液体,伴瘙痒,入夜尤甚,后发展至两侧肘关节处,大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证属湿热型湿疹(热重于湿型)。处方:夏枯草15 g、苦参20g、土茯苓20g、黄柏10g、佩兰10g、双花15g、白茅根20 g、大火草15 g、三七块5 g、生大黄3 g、白鲜皮20 g、地肤子20g、黄连10g、磁石20g、全蝎6 g、野菊花10 g、水牛角粉(包煎)5 g,7剂水煎服。二诊:皮损明显减轻,瘙瘁缓解,无新发丘疹。原方加赤白芍各20 g,鸡血藤15 g,七剂。三诊:皮损进一步减轻,糜烂面已无渗出,部分恢复的皮损部位有色素沉着。原方去双花,水牛角粉,加生地10 g,云苓15 g,当归10 g,七剂。三诊后患者皮损基本恢复,惟有色素沉着无改变,嘱三诊方续服七剂,电话随访湿疹未复发。
        按:杜老认为,湿疹内因多为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夹风、湿、热等外邪合而发病治当初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渐以凉血消风,终以健脾养血为法。
    4结语
        中医对皮肤疾病的诊疗渊源以久,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有“疥”,“疤”的记载,(补充参考文献)《周礼》记载:“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疠”。由于历代对皮肤病不甚重视,认为“皮毛之疾,不足为患”,所以历代医籍中并没有皮肤病专著,而是将皮肤病隶属于外科学的范畴。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皮肤病不但是多发病,常见病,且病情严重者亦不鲜见,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杜师认为皮肤病的发生除遗传因素外,吸烟、嗜酒、精神焦虑、感染、喜食海鲜、辛辣、甜腻、居住地湿冷可作为独立危险因素,对皮肤病的发病有一定影响作用。皮肤病患者病程长且易于复发,导致多数患者情绪焦虑烦躁影响治疗效果。杜教授在治疗中重视情志疗法,因势利导,明确诊断后耐心劝导患者端正心态从中西医不同角度给予解释,鼓励患者以乐观心态坚持治疗。与此同时,服药期间应忌烟酒,饮食以清淡为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