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名家新论 > 正文
  • 《伤寒论》钩沉与正误(5)六经病传递方式:传经与经传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4-09 08:15:09
  • 核心提示: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方式,在《伤寒论》中,有“传”“转属”“转系”的描述,如原文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关于六经病的“传经”方式,在《伤寒论》中,有“传”“转属”“转系”的描述,如原文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又如第181条“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然微汗出也。”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

        从这些原文内容可以看出,《伤寒论》对于传经的表述,有“传”和“转”两种不同方式,所谓“传”即是未经治疗或叫“失治”而引起的传经;所谓“转”,包括转属、转系,是因误治而引起的传经。

        历代医家对于“传经”这种六经病的传变方式,研究的较为系统和透彻,对其传经方式进行归纳,包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首尾传等等。但在六经病中,还有另外一种传变方式,却无人注意到,更鲜有人提及,这就是“随经”和“过经”。

        《伤寒论》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是太阳经邪气循经入里,侵袭所连属的小肠之腑,与血互结形成蓄血证。第103条说“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和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是邪气从阳明经传到阳明腑胃。而第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和第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是邪气从阳明经传到阳明腑大肠。

        “随经”是太阳经邪气由经到腑的传变,而“过经”则是阳明经邪气由经到腑的传变,由于二者都属于本经邪气由经到腑的传递,为区别与两经之间的传递,所以在此不妨称之为“经传”。

        传经和经传都属于伤寒六经病的传变方式,六经病各经之间的“传经”方式的传变和一经病经腑间的“经传”方式的传变,构成了六经病传变的完整体系,两者缺一不可。由于传经和经传两种传变方式的范围和方向不同,所以它们的方式、条件和结果也就不同。

        传经

        概念:六经病从一经传递到另一经,完全演变成另一经病。

        方式:传、转属、转系。

        条件:正气强弱、感邪轻重、治疗当否。

        结果:寒、热、虚、实及夹杂证。

        经传

        概念:一经病从经传递到腑,即有经证传变为腑证。

        方式:随经、过经。

        条件:病程迁延、内有宿邪。

        结果:由无形邪气传变为有形实邪。

        同为“传经”,有因失治而传的“传”,也有因误治而传的“转属”和“转系”;同为“经传”则有太阳经病从经传入腑的“随经”和阳明经病从经传入腑的“过经”。

        然而,为什么太阳病邪气自经入腑叫“随经”,而阳明病邪气自经入腑叫“过经”呢?原因如下:太阳病邪气随足太阳经入于足太阳腑膀胱,寒邪与水互结,留滞于膀胱,小便不利,可以形成蓄水;表热随手太阳经入里,进入手太阳小肠,与瘀血搏结,可以形成蓄血。是由太阳经自感邪气,沿着太阳经顺势而入太阳腑,从本经进入本腑,所以称作“随经”;而阳明病的经邪入腑多是从太阳经或者少阳经而来的传经邪气,到阳明经并经过阳明经而入阳明腑,进入阳明胃或者阳明大肠,所以称作“过经”。

        之所以认为“过经”是阳明病的本经经传,主要有以下理由:

        一、第103条及123条,是太阳病邪,经过阳明经之后,入于胃中,医者因有似可下之证而误下。

        二、第105条及217条是邪气本在阳明,前者在经中,后者经腑同病,未全入腑成实,一候邪过阳明经而尽入腑成实,即可攻下,过经是过阳明经,与太阳无干。

        三、原文中“过经”前后,都是病起于外感邪气,止于阳明之腑,虽有阳明胃和阳明肠的区别,但中间经过者,唯阳明经而已。

        四、一般太阳证罢,邪入阳明,仲景都称作“传”,而不称为“过”。如“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传也”,“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等等。

        五、太阳经邪入腑仲景称为“随经”,而太阳之邪入阳明(包括经、腑),仲景称为“传经”,则阳明经邪入腑则称为“过经”。因此,邪自阳明本经入本腑,为区别于传经而称为“过经”。

        那么为什么只有太阳病和阳明病有“经传”,而其他经为什么没有提及呢?存在有两种原因:一是太阳经和阳明经两经的经腑证候之间有明显区别,从经证到腑证可以明显看出变化的轨迹;二是其他经也存在经传现象,只是没有明文提及,比如少阳病从气郁发展到气滞、气结、水郁和气水同郁,就是一个从经病到腑病的经传过程,只是其经证和腑证同时存在而有所侧重而已。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