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funotional dyspepsia,FD)发病率高、症状多样、客观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为临床慢性难治性疾病。近年来,笔者采用整脊疗法治疗该病30例,并与采用贝络纳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全军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专题研讨会(1991年10月宁波市)讨论的标准并参考罗马Ⅲ标准拟定:(1)具有典型的上腹不适或疼痛、饱胀、早饱、纳差、烧心、嗳气、恶心、呕吐、烧灼或反胃等上消化道症状。持续或间歇发作,时间超过4周以上。(2)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内镜或胃肠x检查、消化系B超检查等未能发现有器质性病变存在。(3)消化道运动功能检查提示食管、胃运动障碍存在。
1.2 一般资料所选60例均为我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推拿门诊病例,按照随机均衡对照的原则进行分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3-56岁,平均35.6岁;病程l一11年。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4-55岁,平均36.4岁;病程0.5-11.5年。两组性别、年龄、治疗前症状评分(见表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采用整脊疗法。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胸段脊柱。医生用双手食中指自上背部起沿棘突两侧缓慢向下滑行,可在T3-10找寻明显阳性反应点,多见于T6-9一处或多处棘突偏歪或后突错位,偏歪错位脊椎多伴有一侧或双侧局部明显压痛、椎旁软组织胀厚、僵硬感及皮下结节或皮下条索状反应物,或伴放射性疼痛。先用一指禅、推、按、揉、点、捏、拿、拍、击、叩等手法充分放松颈肩背部肌群,掌推或拇指推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以发热为度,接着用拇指弹拨、按揉结节硬块和条索状反应物。拇指弹拨、按揉点力要大而沉、均匀、深透,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俯卧位胸椎整脊手法(双人整复法):以患者第7胸椎棘突偏右,即胸椎椎体向右错位为例。患者俯卧治疗床上,全身放松,均匀呼吸。助手站于患者左侧,左手掌按压在患者左侧肩膀上,右手按压患者右侧腘窝上缘,以保持患者俯卧姿势,不必用很大力气。医生站于患者右侧,左手放于患者左侧膝盖上缘,提起患者左下肢向右侧提拉,提拉同时医生左下肢向右后胯旋转,带动身体向右后旋转。用右拇指或右掌根按压患者右侧脊椎棘突旁,当左手提起患者左下肢作旋转斜扳动作,同时右拇指或右掌根由腰椎至胸椎一节一节地用力推向左侧,在错位的棘突旁着重用力,多可闻及弹响声,压痛点明显减轻或消失。这种方法对下胸段复位效果好,但必须双人操作,助手和医生配合默契才能完成。
坐位扩胸整脊手法:患者端坐,双手交叉抱住枕部,两肘分开外展,医生站立其后,双手从患者腋下伸过,并压在患者的双手之上。术者胸部挺直抵住患者背部,在医生用两臂向后拉压患者两臂的同时,用力往上提拉,同时作扩胸旋转运动,连续3-5次,常可听到弹响声。主要适用于上、中胸椎段的整复。
整脊疗法重点是要松解错位椎体棘突旁结节和条索状物,否则错位椎体很易回复病态位置,整脊后卧床休息15 min。2次/周,4周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贝络纳,5 mg/次,3次/d,4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上腹疼痛、饱胀、早饱、嗳气、纳呆、恶心呕吐、反酸、烧心等临床症状及治疗半年后的复发症状。治疗后建立电话随访制度,每月电话随访1次,至少半年。
3.2 疗效标准 根据症状积分改变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定。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2周内7个主要临床症状进行评分。O分:没有症状;1分(轻):患者需在提示下才意识到症状存在;2分(中):患者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但正常活动未受影响;3分(重):症状存在,且正常活动受影响。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一治疗后症状总分)/治疗前症状总分x100%。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疗效指数I>76%;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51%≤疗效指数<75%;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疗效指数≤50%。
3.3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_)±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完成情况对照组脱失1例,剔除1例,实际完成28例;治疗组脱失1例,实际完成29例。两组完成率分别为93.3%和96.6%,符合统计要求。漏治率小于治疗总次数的10.0%,符合统计要求,脱落剔除者不纳入疗效分析。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 n 显效 有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9 11 10 7 1 96.5
对照组 28 6 11 9 2 92.9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整脊疗法与贝络纳疗效相当。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比较 (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 29 8.3±3.1 2.7±1.9
对照组 28 7.7±2.5 3.2±2.2
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提示两组疗效相当。
4 讨 论
整脊疗法是通过规范的整复手法调整异常的脊柱骨间关节,针对性地矫正人体错位失稳的椎体和相关小关节,使脊椎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使脊髓、神经根和血管等不再受到牵拉或压迫,局部的炎症充血、水肿消失,相关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
整脊疗法首先在胸椎的脊柱棘突两旁查找“阳性反应点”(即脊柱及棘突两侧的异常改变,包括敏感压痛点、结节、条索状物),重点在T4-9之间。结合x线片检查,准确定点定位。整脊前对异常软组织充分放松,是整复异常小关节的前提和保持整复后解剖位置稳定的保障,因为脊柱骨间关节异常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变时已建立了病态的新平衡,打破这种平衡仅整复而不放松,会极易回复整复前病态平衡状态。半年随访中出现病情反复的患者,检查时发现棘突又偏歪,局部压痛明显,可触及结节或条索状物,重新给予整脊治疗疗效满意。
提高整脊疗效要注意如下方面:(1)病变椎体棘突旁的结节硬块、条索状物要运用深透的力度进行松解,能令其软化甚至消失则疗效显著。(2)整脊手法要熟练、柔和、准确,掌握“寸劲力”运用。(3)整脊治疗后建议病人吊单杠锻炼,身体垂直放松,双足离地,每次坚持10-20 s,每天6-8次。(4)治疗后不宜单手提重物或弯腰搬重物。
本研究表明,整脊疗法具有疗效确切、稳定持久、复发率低、副作用小等优点,以该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切入点,探讨其作用原理,是一项值得重视、很有临床意义的科研项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