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健康顾问 > 正文
  • 耳尖放血治病多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11-18 09:54:09
  • 核心提示: 耳尖穴又名耳涌,位于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其下分布有耳颞神经及耳后动脉,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之一。
    耳尖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耳廓的最高点,

        耳尖穴又名耳涌,位于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其下分布有耳颞神经及耳后动脉,是针灸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之一。
        耳尖穴是经外奇穴,位于耳廓的最高点,独居阳位,外来之邪,多犯阳经阳位。故在耳尖穴刺血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供血供氧,调节脏腑功能,具有抗炎症、抗过敏、抗风湿、退烧、镇静、止痛、降压、清脑、明目等作用。
        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患者,医生用一次性采血针迅速点刺患者耳尖穴,挤出3、5滴血,患者的眩晕、头痛、面部发红等表现会即刻缓解(消失),令患者休息10分钟后再检测血压就会明显下降。
        耳尖放血对发热也有很好的效果。在排除感染、输血反应、输液反应等常见原因后,对于高热不退,可根据发热程度可采取一侧或双侧同时取耳尖点刺放血,以见血色由黑紫变为淡红为度。耳尖放血具有启闭开窍、通阳泄热作用,使升高的体温下降。
        此外,对于痄腮患者,在两侧耳尖穴点剌并挤4—5余滴血,每天治疗一次,一般治疗1—2天后会热退、肿消;点刺患侧耳尖穴并挤血5—6滴左右,对于麦粒肿轻者一次可愈。青光眼患者在耳尖穴刺血,可使房水流畅系数明显改善,有降眼压作用。口唇疱疹证属脾胃湿热,湿热之邪浸渍口唇周围皮肤所致者,取耳尖穴点刺放血5—6滴,每日1次,具有清热解毒、镇痛止痒、消肿祛湿的功效,能促使疱疹干燥结痂,一般患者3至5天可结痂而愈。口腔溃疡生于舌尖和舌尖两侧,黏膜色红而赤,伴有心烦口燥,证属心火上炎,于耳尖穴点刺放血有清心泻火的作用。
        耳尖穴点刺放血治疗急性结膜炎(红眼病)的效果不亚于其他方法。就连醉酒者点刺耳尖穴,挤出数滴鲜血,也会有即时醒酒作用。耳尖放血法还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于心悸、失眠、烦躁易怒及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采用以耳尖放血为主可调节大脑皮层功能,能明显缓解诸症状。以耳尖刺血为主用于痤疮、荨麻疹等皮肤疾病更为临床所常用。在耳尖穴点刺放血对如沙眼、咽喉肿痛、颜面生疮、偏头痛(剧烈头痛)、肛周脓肿、小儿尿床、婴儿湿疹、急性胆囊炎、胆石症、牙痛等等诸多常见病症和部分疑难杂症确有良好治疗和辅助效果,对某些急性症状往往还能显示出神奇疗效。
        耳尖放血法具体操作:令患者取舒适体位,医者用75%医用酒精消毒后,术者双手拇指食指按揉患者耳尖穴处,并将耳尖穴处揉搓至局部发红、发热,用一次性采血针或一次性注射器针头或小号三棱针在耳尖穴直刺约2毫米深(以不穿透软骨膜为度),接着医者采取双手拇食指一捏一放,同时用95010的酒精搽拭点刺处(便于血液的顺利外泄),以见血色由黑紫变为淡红为度,按压止血并碘酒消毒。
        在实际操作时应特别注意严格消毒和无菌操作。点刺后挤压时不能只在穴位局部挤压,应该是从远端向近端慢慢地轻轻地挤压,以防血肿产生。对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身体特别虚弱者、胆小怕针者应慎用!对于患有各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此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