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医调护健康的方法
来源:民族医药报 作者:韦开福 时间:2013-04-28 07:41:00
核心提示:“法自然” --以天然药物促健康
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天然药物在现代医疗保健中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医借以促进健康的物质基本来源于自然,倡导“药食同源”,“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法自然” --以天然药物促健康
在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中,天然药物在现代医疗保健中的需求越来越大。中医借以促进健康的物质基本来源于自然,倡导“药食同源”,“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如大枣、百合、怀山、枸杞子、党参等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食品兼药材,夏季人们常服的绿豆粥虽
属食物但也具有很好的清凉泻火功效。为保证人体全面的营养需求.《素问,脏气法时论》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外,用以补偏救弊的中药材绝大多数来源于绿色天然植物,毒副作用小,其促进健康的要旨、也即中医药学的优势和精髓在于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偏向,选用不同功效的中药予以配伍,达到整体的综合效应,达到补益脏腑气血,强壮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调情志”——维持心理健康
中医学在问诊的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面对面口头交谈,对患者提出问题的解答,饮食起居调节的指导,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为患者解决了关于疾病的疑问,消除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中医主张对患者“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灵枢•师传》)。《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了“先必洽神”的重要性。医心为先、治神为本。此外,中医学还形成了“五志”的概念,用以指导调节情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元代朱丹溪即根据《黄帝内经》“悲胜怒,喜胜悲,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的立论,创造了以情胜情的心理制约方法。
“治未病”——调节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非健康非疾病的“第三状态”,是由健康向疾病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此阶段虽没有明确的疾病,但却出现精神活动和适应能力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则容易引起各类疾病。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未病”范畴,并且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丹溪心法》亦谓:“与其救疗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中医治未病的方式多样,针灸、穴位贴敷、食疗保健均在民间广为盛行。《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