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季是呼吸疾病的高发期,发烧是常见的症状,很多人因此就用解热镇痛药。这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然而滥用或加大剂量应用,可产生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有些反应对年青人来说,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可对老年人来说,就很严重或十分危险。首先,大部分解热镇痛药服用后可能会使一些人体内的白细胞降低,极少数特别敏感的人可能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且此类药物对消化道有明显刺激作用,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和出血,故溃疡病患者禁用此类药物。如消炎痛、水杨酸类、保泰松等药物,能导致胃肠道不适或出血。消炎痛除能造成胃溃疡外,长期应用能引起胃肠道出血、精神障碍、颜面浮肿、眩晕和腹泻。因此,长期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血象。对造血功能不全导致贫血、血小减少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尤其是安乃近或氨基比林的复方制剂如去痛片、安痛定片、优散痛片、氨非咖片等均应禁用。大量用保泰松会发生浮肿,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者,由于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较强,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用药后可因体温骤降、大汗淋漓而引起虚脱。使用此类药物要严格掌握适当剂量,避免由于大剂量使用引起体温过度下降和虚脱。例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服用复方阿司匹林,每次只能服O.3克,稍过量则会造成大量出汗,甚至虚脱,总剂量过大会发生酸中毒,且本品对消化道有刺激,容易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消化道出血,故老年人一律不宜空腹服用。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老年人,、最好不用或少用阿司匹林。
在疗程上,除用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外,一般使用解热镇痛药疗程不超过一周。发热是一种防御性反应,若体温过高则会引起并发症,需及时解热。但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发热,绝不能见热就退,滥用解热镇痛药。对原因不明的发烧千万不要盲目服用解热镇痛药。因为发烧的病因非常复杂,不仅感冒、炎症可以引起,多种急性传染病、恶性肿瘤也会使人体温升高。
病因不明的发热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否则用药后,虽然暂时把热退下来了,掩盖疾病症状,而不能解除疾病的病因影响诊断。因此,老年人使用解热镇痛药要特别注意。在病因尚未查明之前,不宜滥用,否则用药后,虽然暂时把热退下来了,但治愈的却是假象,掩盖了病情,耽误了正确的诊断,其后果更为严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