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首页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首页 > 国家提升工程动态 > 正文
  • “十三五”医改规划,基层医疗将走向何方?这些政策不得不看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1-18 09:19:08
  • 核心提示:《“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新医改以来各地试点基础上,对我国医改的系统性总结,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未来5年医改的重大布局


    《“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新医改以来各地试点基础上,对我国医改的系统性总结,也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未来5年医改的重大布局,标志着医改进入新阶段。
     
    6大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
    坚持突出重点、试点示范、循序推进。
     
    “十三五”期间医改工作整体构架

    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重点,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5项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同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主要包括: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
     
    两大主要目标

    到2017年,基本形成较为系统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政策框架。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更加高效,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进一步健全。

    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和综合监管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那么,对于基层医疗的未来发展和走向,《规划》里又做了哪些设计呢?一起来看看主要内容:
     
    一、将分级诊疗置于改革重点任务之首,基层医疗机构将在分级诊疗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

    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加强协作,推动功能整合和资源共享。

    2.大力推进面向基层、偏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二、三级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服务,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

    3.推进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健全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

    意味着:基层医疗机构将有机会获得优质医疗资源。为促进分级诊疗,要调整医疗资源配置,设法让优质资源流向基层,让基层共享资源。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要实现基层首诊,毫无疑问,基层医疗机构将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强基层”力度势必继续加大,而只有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才能促进“强基层”。
     
    1、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为重点,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2、提升乡镇卫生院开展急诊抢救、二级以下常规手术、正常分娩、高危孕产妇初筛、儿科、精神疾病、老年病、中医、康复等医疗服务能力。
    3、加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重点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科室以及紧缺专业临床专科建设,进一步降低县域外就诊率。
    4、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推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
    5、促进先进适宜技术的普及普惠。
    6、建立与开展分级诊疗工作相适应、能够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需要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现药品使用的上下联动和相互衔接。
    7、通过鼓励大医院医师下基层、退休医生开诊所以及加强对口支援、实施远程医疗、推动建立医疗联合体等,把大医院的技术传到基层。
    8、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到2020年,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以及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同时具备相应的医疗康复能力。
    9、完善基层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人事、经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
    10、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
    11、巩固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财务管理办法,加强绩效考核,既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又防止出现新的逐利行为。
    12、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负责人绩效评价机制,对机构负责人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其他人员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内容。
    13、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
     
    意味着:将“多管齐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能力,常见病诊断、抢救急救、专科建设、药品供应、医护人员工资补助等等缺一不可。

    推进形成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模式

    明确医疗机构急慢分治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机制,畅通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医院和护理院等慢性病医疗机构之间的转诊渠道,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格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慢性病医疗机构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残疾人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显著增加慢性病医疗机构提供康复、长期护理服务的医疗资源。

    意味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病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职能将愈加明显,与大医院之间的转诊流程将更加畅通。学会转诊,是基层医生需要掌握的一门功课。

    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通过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医保支付、价格调控、便民惠民等措施,鼓励城乡居民与基层医生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意味着:家庭医生,或将是基层医生未来的一个特色“标签”。

    二、加快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执业保险。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巩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推动基本药物在目录、标识、价格、配送、配备使用等方面实行统一政策。加强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结核病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重度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基本用药保障。探索在基本药物遴选调整中纳入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坚持中西药并重。完善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制度,坚持基本药物主导地位。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体系。
     
    四、建设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将从这些方面入手
     
    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从提升和改善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
     
    1.继续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

    2.完善毕业后教育制度,到2020年,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初步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重点为县级医疗机构和边远地市医院培养一批专科医师。

    3.大力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总数达到30万人以上。

    4.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建立健全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

    五、提高医务人员薪酬,向基层倾斜

    1.改善从业环境和薪酬待遇,促进医疗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基层和农村流动。
    2.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其中医疗服务收入的内涵和与绩效工资制度衔接的具体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3.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编外人员待遇,逐步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激发广大医务人员活力。
    4.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承担签约服务等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
    6.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政策,绩效工资分配向基层倾斜。
    7.完善职称晋升体系和职称晋升办法,增加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比例并向基层倾斜,拓宽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8.关心重视村医队伍建设,合理提高待遇,结合实际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
    9.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六、将医疗责任保险覆盖全国,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坚决从严查处涉医突发案件,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完善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健全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有机结合的“三调解一保险”制度体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到2020年,医疗责任保险覆盖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和8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继续承担公卫服务任务。

    1.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遴选机制。

    2.推进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分配方式以及效果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发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对项目实施的指导和考核作用,考核评价结果与服务经费拨付挂钩。

    3.建立健全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激励机制,人员和运行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

    4.鼓励防治结合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通过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获得合理收入,建立有利于防治结合的运行新机制。

    5.在合理核定工作任务、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完善对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补偿机制。

    6.将更多成本合理、效果确切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7.推进居民健康卡、社会保障卡等应用集成,激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应用,推动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一体化的电子健康服务。

    图解《“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 :

    20170118092444.jpg

    20170118092552.jpg

    20170118092612.jpg

    20170118092659.jpg

    20170118092740.jpg

    20170118092757.jpg

    20170118092825.jpg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