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理论是中医药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医理论研究方向决定着中医学科的发展方向,中医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打造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临床发展的新动力。回顾中医理论的发展史,其中蕴含着无穷的宝藏值得挖掘。古代、近代、现代中医名医名家辈出,他们的学术思想之精髓值得深入提炼。建国以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受到国家高度重视,使得中医药在教育、科研、学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大潮中,中医理论的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医学术自身传承与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中医药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健康中国”的重大民生需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力美丽中国”的重大社会需求。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前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厘清中医理论发展的脉络,为今天中医理论研究找到恰当的起点和朝向。
中医学理论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知识体系,具有复杂性科学的特征,是我国最具原创空间的科技优势领域之一,千百年来卓有成效地指导了医疗实践, 促进了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和实践领域的拓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近30年中医理论研究遵循自身规律与特点,与时俱进,实时完善,推动了中医理论创新、提高了临床疗效、丰富发展了中医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对现代科学尤其是生命科学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中医理论的继承研究
1. 立足高校建设,培养中医理论后备人才 中医高等学校的独立为中医理论的继承提供了人才培养基地。1956年,北京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5所中医院校的成立,开启了高等中医院校的新篇章。1958年至今,国家先后批准成立了24所中医院校。随着中医高等院校教育的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相关学科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医理论后备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 基于文献挖掘,提炼升华中医理论 中医药文献是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的载体, 是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与宝贵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沿袭了以图书为主要形式的传播与传承。
1982年由卫生部中医司组织实施中医古籍整理规划;九十年代,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等先后组织整理和出版中医古籍丛书。通过对中医古籍内容的校注与诠释, 促进了中医理论和各家学术思想的传播。无论是系统研究、专题研究,还是专科专病研究,通过对文献的系统整理,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如,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结构及概念体系的研究,为中医基础理论关键科学问题及基本概念的整理与创新研究做出示范;1995年《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中医五脏相关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稳定繁荣,是文献挖掘继承研究的基础。建立和健全一支专业的文献挖掘队伍,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保证。整理古籍、挖掘理论,需要一个几十年陆续不断的核心力量来推进方可有所成效。
3. 基于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发展创新中医理论 中医临床是中医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出发点,更是中医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与目的地。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有效结合产物,其经验的形成体现了中医理论发展的规律。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至今已经进行了五批师承工作。2005年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项目中设立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重点课题。以108位名老中医为研究对象,下设纵向课题组88个,横向课题组10个,参与单位140家,研究人员800余名。“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设立了“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重点项目。以上研究将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总结提炼、理性升华、理论创新,再次实践并检验于临床。
通过系统整理中医典籍,开展近现代各医家学术思想研究等工作,使中医理论更充实,为开展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重视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总结,加强名老中医学术原创思维的传承是发展创新中医理论的重要途径。
中医理论的创新研究
1. 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和方法学体系 1997年3月,国家启动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旨在加强原始性创新,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并于1998年立项《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2003年立项《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至2005年正式设立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2005年至今立项34项。其中,中医基本理论研究14项、针灸基础理论研究11项、中药方剂研究8项。截止本年度10月已结题21项,尚在研13项。973计划中医专项理论研究在中医药科学内涵相关的若干问题上找到了重点突破的方向。
中医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开展了中医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藏象理论研究、病因病机证候理论研究、特色疗法研究、中医原创思维研究等。构建了中医原创思维模式、继承和创新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与框架;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证候理论;阐明五脏藏象基本科学内涵,挖掘和规范中医特色疗法科学基础,创新和发展了中医理论,为疑难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针灸理论基础的研究主要从经络与针灸理论基础、特异性、配伍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针麻镇痛理论研究方面开展。深入研究针灸理论的内涵与作用机制,为经络理论的国际化与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药理论基础研究项目的开展,主要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配伍禁忌研究、方剂配伍基本规律研究、经方量效关系等方面入手。研究阐释了中药与方剂的物质基础、药效作用及其运用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专项的实施不仅聚集了全国中医理论研究的优势力量,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人才队伍,搭建了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
2. 中医理论的研究,为我国科技原始创新奠定基础 近年来,中医的理论研究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的前沿问题和重点领域,以中药、方剂为载体,研究其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安全性,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诠释中医药理论,并指导创新药物的开发,为中医药现代化走向世界起到了示范作用,为促进全产业链创新变革提供技术支撑。2003年陈可冀院士主持的“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2012年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野外调查与研究开发,2013年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4年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我国首次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创新性研究,2015年人工麝香的研制与产业化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表彰其发现的青蒿素在疟疾治疗中的突出贡献,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而这一灵感正是源自中医药古典文献《肘后备急方》。2015年9月19日,83岁的张亭栋教授被授予“求是杰出科学家奖”以表彰其应用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由此可见,大力开展中医药科技创新研究,可能产生原创性、引领性、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
3. 中医药理论的标准化 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标准是世界通用的语言,中医药理论的标准化是中医药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前提。目前,我国已发布实施的中医药标准有296项,其中,国家标准27项(基础标准9项,技术标准18项)。《腧穴定位图》和《中医基础理论术语》荣获了2008年国家标准化创新贡献奖。2009年9月,ISO技术管理委员会通过中国提出关于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的提案,2015年正式确立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相继发布了《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与分类》《中医药——中草药重金属限量》《中医药——煎药机》《中医药——艾灸具》等国际标准。中药质量标准是保证中药发挥临床疗效和安全的重要基础,2015年10月29日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发布《中药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和《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等3项标准,3项标准的发布实施意味着在全国实现中药方剂、中药名称、品种及其规格“一名、一方、一物、一码”,推动建立健全我国中药质量溯源体系,为建立传统医药的国际标准奠定基础。
4. 中医药理论的国际化 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世界17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中医药从业人员达30万人,中国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签署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有83个。随着“中医外交”的思路,中医药逐渐在国外“落地开花”,在中医药教育国际需求的大背景下,2015年5月,“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聚集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马来西亚、荷兰、希腊、日本、西班牙、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15个国家和地区的编写人员。世界中医本科教育课程标准目前已被55个国家采用,为中华文明的海外存续提供了载体,有利于中医药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将推动世界中医药的大发展。
“十三五”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战略思考背景
1. “十三五”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国际背景——世界科技创新的新趋势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撰写的《全球趋势2030》认为:现阶段人类面临的复杂而严峻的问题,既是对经济社会的挑战,更是对科技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各种技术手段去研究、去创新、去解决。现阶段“现代化进程强大的客观需求”和“知识技术体系的内在矛盾”正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世界正处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前夜。预计21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将达80-100亿,人类将面临传统传染病新的变异和传播,新发传染病如禽流感、心理障碍和精神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老年退行性疾病等的挑战。未来将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保证食品、生命和生态安全,通过疾病早期预测诊断与干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方面的研发,攻克影响健康的重大疾病,将预防关口前移,走一条低成本普惠的健康道路。
2.“十三五”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国内背景——原始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加强原创前瞻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重大创新突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源头活水。
3.“十三五”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需求导向——健康中国的重大社会需求 先秦时期《黄帝内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1996年GOM国际研究小组总报告称:“要解决全球性的医疗危机,必须对医学的目的作根本性的调整,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优先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20世纪末叶,《巴黎宣言》提到:“好的医生应该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能把病治好的医生”。由此可见,无论是古今,还是中西医学,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从未改变。人类防治疾病、促进健康的需要提出种种实用性或技术性的问题,解决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寻找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做出统一的解释,维护民众健康是中医理论创新研究的着眼点。
“十三五”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 理论原创思维的研究 著名哲学家任继愈先生说过,中国哲学的出路在于中医学,中医学的出路在于中国哲学。因此,中医学是吸收了古代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形成的一门独特的医学科学。中医学也必须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才能提高中医理论,使其发扬光大。
2. 中医理论概念体系的研究 中医理论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知识体系,概念体系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形式。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应基于中医术语学的视野,从文本、框架研究上升为概念体系研究,构建中医学的话语体系。
3. 脏腑经络气血理论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气血是物质基础,经络则是脏腑的调节机制。在揭示脏腑经络气血生理功能、作用机制、相互关联、内涵外延的同时,借鉴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发展系统论,逐步建立系统藏象学,在严格界定概念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的传统特色。
4. 证候诊断的精准标准 证候研究包括疾病证候和欲病证候两类。证候诊断精准标准的开展应从如下方面进行:其一,从精准上下功夫,建立证候可操作性的诊断标准;其二,探讨欲病证候和已病证候的关系;其三,病证结合模式的证候标准。
5.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的研究 传承中医药文化,运用中医药理念、技术与方法,增进全民身心健康,提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为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提供服务。
6.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研究 医学的根本任务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无论医学模式如何转变,健康始终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是医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从未病、欲病和已病3个方面,对养生保健与治未病的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为创造中医健康学,中医欲病学和创新中医疾病学提供理论支撑。
7.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中药饮片药性研究重在四气五味;中药活性部位的药性研究;中药组分的药性研究;应用大数据思维整合中药研究的各种数据开展系统综合研究。
中药活性部位和中药组分均为从中药中提取的化学物质,应对其进行中药药性的实证研究赋予其中药属性。将“中医理论”和“中药应用”水乳交融,医药结合、互为一体,才能为中药新药创造提供理论支撑。
“十三五”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战略建议
科研资源是中医理论基础研究的基础和保障,其配置模式影响和决定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方向。以夯实中医药领域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任务为前提,充分发挥中医理论基础指导临床实践的优势特色,增强科研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拓展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能力。
聚焦中医理论研究主体共性认识与关键科学问题,通过举国体制协同创新。以人才为核心,以“中医理论研究”项目为纽带,以学科与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促进“人才、学科、基地、重点实验室”与项目有机结合,营造中医理论研究常青藤机制,为中医事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创新发展科研团队,为中医理论研究体制改革提供良好范例,促进中医理论的持续发展。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融合,实现中医理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尽管“十三五”发布了多项利好政策推动中医药发展,但不得不感慨“中医最大的危机是后继乏人”,人才问题掣肘中医药发展。第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源泉。针对中医科技创新人才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层次创新的需求,逐渐构筑全国中医科技人才培养计划体系,有效促进青年中医科学家的快速成长。积极搭建高层次青年科学家科技论坛、国际青年人才学术研讨会等多青年人才学术交流平台,激励、支持中医青年人才承担各类重大项目,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和政策,促进优秀的中医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进而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第二,在人才团队搭建过程中注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致的人才不均衡问题,整合优势资源、弥补劣势短板,加强人才资源的区域互补性。第三,绿色开放共享,走一条人才资源集约型和节约型道路,融合国内外两种资源,以国内人才资源为主,引进海外优势资源,培育中医人才的国际视野。同时,注重中医理论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推动成果的学术共享,使学术成果惠及世界人民,挖掘中医药文化在全球健康卫生领域的有效价值。
抚今追昔,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由社会实践决定。因此,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中医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取得又在于有中医理论的正确指导。作为中医药体系核心内容的中医理论,其研究的方向决定着中医学科的发展方向,中医理论的创新是打造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临床发展的新动力。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