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秋冬之交,天高云薄,值全国第五届侗族医药大会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召开,本报记者有幸前往这个美丽的地方,随着侗医药专家一起,深入侗乡,去探究侗医药的奥秘。
识医先识药的侗医
在侗乡,记者首先遇到的是谭正荣医师
秋冬之交,天高云薄,值全国第五届侗族医药大会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召开,本报记者有幸前往这个美丽的地方,随着侗医药专家一起,深入侗乡,去探究侗医药的奥秘。
识医先识药的侗医
在侗乡,记者首先遇到的是谭正荣医师,一位在三江颇有名气的传统侗医师,也是广西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侗族医药的代表性传承人,谭医师自幼随本家前辈学侗医习侗药,后又在湘、桂、黔的侗乡地区拜多位老侗医为师,因此,他对侗族医药有着浓厚的感情。谭医师说,侗族医师即能看病开处方,又能采药、制药,还能同时开展护理工作。从古至今,侗医与侗药是密不可分的,“医者先识药,识药欲成医”,就是对侗医的形象描述。在谭医师的工作室,记者就看到了许多侗药,如骂尿、后同、皮席、美麻叶等等,说起这些侗药,谭医师如数家珍,如美达西,就是矮地茶,侗医用来治疗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后同,就是常说的八角莲,侗医用来治疗毒蛇咬伤、痈肿疔疮特别有效……据谭医师介绍,侗药的名称是根据当地方言而起,和中药以及其他民族药物类似,只是侗医根据经验及药材特性,对药物的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用途都有其独特的方面。
说到侗医药的传承,谭医师说,自古以来大多是口耳相传,师徒相授,一般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单不传双,传本地不传外地。虽然从明清开始,出现了侗医药手抄本,开始由“口传”转为“文传”,但目前的侗医药仍然沿袭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传统。谭医师现在收有3名弟子,每天都为弟子授医课讲药道。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侗医早已经打破了原来重男轻女的思想,涌现出许多为侗乡人民看病采药的女侗医。
治疗小儿疾病独具特色
侗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发展出了许多简朴易行、行之有效、简单易学、易于推广的特色技法,这些技法至今仍是侗乡人民防病治病的主流。侗医在小儿疾病的防治方面有其独特的方式。
韦丽祥,是一位侗族女医师,她介绍,侗医治疗小儿疾病的方法很多,推拿术是侗医治疗小儿疾病的主要方法,常配合侗药酒使用,可以疏通气血、调和营卫,对许多小儿疾病有不错的疗效;对于小儿麻疹,如果疹子透发不出来,侗医就会用芫荽或柳树枝叶煎水给小儿内服,使之透发。而当疹子透发退去后,又常会配合鸡汤、骨头汤等营养药膳,促进病情恢复。韦医师还介绍了一种侗医治疗小儿病的独特疗法——吸吮疗法。即医师或父母,用嘴在患儿的穴位或者身上选定的区域上进行吸吮,有活血化瘀、排毒祛痈、驱风散寒的作用,类似中医的拔罐疗法,对小儿发热、消化不良、惊厥有很好的疗效,而且,这种疗法通过肌肤之亲,更进一步增加了父母与患儿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
特色饮食养生防病
在三江,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喝油茶”、“百草汤等等既美味又有独特保健功效的民族饮食。
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发现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喝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早上喝碗油茶汤,不医生开药方;晚上喝碗油茶汤,一天劳累全扫光;三天不喝油茶汤,鸡鸭鱼肉都不香。”这首侗乡歌谣不仅反映了侗乡人对喝油茶的酷爱,更体现了侗乡人对油茶保健功效的认识。
“百草汤”,又称为牛瘪,是侗乡一种独特的食品,深受侗族人民喜爱,师侗乡待客的上品。这个汤刚开始喝下去时有些苦涩,慢慢习惯后就觉得其甘美爽口。据当地人介绍,百草汤的传统做法是:在杀牛前,首先给牛喂一些鲜草以及牛爱吃的草药,如首乌、葛根、绿豆、柴胡、当归、荞麦等,喂半小时左右把牛杀了,然后把牛胃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拿出来,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牛胆汁及佐料放入锅内文火慢熬,煮沸后将液体表面的泡沫过滤后食用。因为牛食百草,其中有许多是草药,而牛胆汁又有消炎的功效,因此百草汤既是一味独特的美食,还具有消炎解毒、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的功效。
朋友们,随着那侗族山歌传来的方向,在侗寨鼓楼、风雨桥之边,孕育着无数神奇的秘密。这里有享誉世界的历史遗迹等您来欣赏,有丰盛的民族美食等您来品尝,有美丽动人的三江坐妹表演等您来观看,更有具有神奇疗效的侗医侗药等着您来挖掘、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