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彝族聚居地区,有一种特殊的现象。相当部分的彝族病人患病后首先是请毕摩占卜,做法事,判明疾病是否医药可及,还是只有神鬼所及,然后再就诊。毕摩是先于医生介入彝族病人病程的第一人。不但偏远山村里的彝族农民如此,一些机关干部、律师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在就医行为上仍然如此,彝族传统文化在彝族人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地位令人印象深刻。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的曲比尔日,是一位世承家学的毕摩,他自幼就跟随父亲整理、学习彝族文化,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天文、医药、礼俗、文字等的典籍。据他介绍,彝族宗教与彝族医学是相互依存的。彝文经典中有大量医经,上有很多医药方面的记载,并有许多药理知识和药方,它是彝族传统医学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因此,彝族毕摩一般多明药性,在施行巫术时也行医治病。
彝族毕摩自古就有采药的习惯,有威望的毕摩家中,时常保存着不少的中草药,以备在行医时使用。在为病人进行的宗教仪式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利用彝族传统医药进行治疗的活动,如有的毕摩念经后,往往要病人喝一碗各种草熬的“神汤”,有的毕摩还能进行按摩、采药等医药活动。有的毕摩还采用熏、洗、蒸等三种外治方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瘫痪、疟疾等病。其熏法多用于病程较短者,蒸法多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患者。有的毕摩在运用酒吹法治无名肿毒、疖肿、淋巴结肿大、蛇咬伤等症方面有一定经验。其法为口含白酒喷吹肿胀处,时间半小时至两三小时,以达到疏导瘀血、行气通血和消毒的目的。
近年来,彝族传统文化包括毕摩在内的一些彝族传统宗教也在不同程度上以传统文化的、旅游的、民族民俗的种种形式逐渐得到关注。凉山彝族毕摩活动已经比较普遍。毕摩活动的范围从农村进入了城市,打牲驱鬼除邪的仪式在城市里,在机关干部、商人、老师、工人的家中也能耳闻目睹;农村兴起“毕育”学毕热,世袭毕摩村寨的儿童和年轻入学毕习毕积极踊跃;毕摩活动内容和事项增加了许多现代生活的内容,如祈求,行商发财,防止“吸毒”、“艾滋病”,消除“车祸”等。
毕摩文化是由毕摩和彝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神鬼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念经或口诵为手段,牺牲用物为媒介,同时涉及和包容了彝族医药卫生、社会历史、哲学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的一种特殊的宗教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基石和核心组成部分的毕摩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对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规范着彝族人民的心理流向和价值取向。作为职业的宗教祭司的毕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传承着彝族的语言文字,规范着彝族社会的伦理,发扬着彝族文化。毕摩作为文化传承者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