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中叶,明代本草学家兰茂著成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与少数民族医药经验相结合的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
兰茂(1397—1496),字廷秀,号止庵。云南蒿明县杨林村人。读书多,通经史,精于医药。他常居民间,深入各族人民中进行调查研究。对于各族民间的医药经验,他非常重视,记之于册,录之于书,最后编成《滇南本草》。其中收载的民族药物,在507种中占332种,竟达全书药物总数的65.5%。
在兰茂之前,历代本草对各民族的药物虽有收载,但终不如兰茂的规模大和品种多。尤其是西南地区的民族药物,兰茂不仅记录了药名,考证了植物,弄清了产地,还尽量纳入当地各族人民的用药经验。
由于兰茂在云南采访医药的地域,也包括彝区在内,所以,《滇南本草》中亦收载了不少彝族药物。计有以下品种:倮锣芸香草、老鹳嘴、鹅掌金星草、韭叶芸香草、救军粮、橄榄(余
甘子)、甘蔗、倮锣芸香草(又称罗罗芸香草)。唐代称彝族先民为“卢鹿”。元代,由于在凉山建立罗罗斯宣慰司,封建统治阶级便把侮辱性的称呼“倮罗”、“罗罗”等加于彝族头上。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也把彝族称作“罗罗”、“黑罗罗”等。该种植物以对彝族的侮辱性称呼命名,即见其鲜明的民族性,无疑是来自彝族的。经鉴定,该植物为菊科挖耳草属植物。兰茂所载功效:“治腋汗狐臭,将新鲜挖得倮罗芸香挟腋下,其汗臭自止……消乳蛾,(痄)腮硬肿,攻疮疡红肿。”也颇有彝族特色。
老鹳嘴,是蔷薇科植物仙鹤草,又称龙芽菜。彝族称为“厄什阿马”。“厄什”为二茬荞麦,“阿马”为荞粒。因仙鹤草的总状花序细长如荞子的花序,所以形容它“象二茬荞麦那样开花结籽的草药”。彝汉杂居区又称其为“青马鞭梢”、“黄马鞭梢”等等。彝族流行用其入方治疥疮、皮肤瘙痒。明代朱棉撰《救荒本草》中有“龙芽草……此草生建昌,呼为老鹳嘴”的记载。
今凉山西昌于宋时为建昌府,明代为建昌卫。证明朱橚收录此草,来源之一即是当时的凉山彝区。
其余药物,前面有关章节均已述及。不再赘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