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彝族医药中使用的矿物药很少,但它们的起源却是很早的。远在彝族先祖从事狩猎和放牧的原始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药用矿物治病的萌芽。
最先使用的矿物药,当是天然生成,不必冶炼熬制的物质,如天然硫磺、天然火硝和天然的盐块。
古代哀牢山礼社江的彝族狩猎时,发现除岩羊外,其它野兽身上常会长一些寄生虫,或是患皮肤病。为了弄清岩羊不长寄生虫不患皮肤病的原因,他们反复跟踪观察。后来发现活跃在峭壁悬崖间的岩羊,常常在出产天然硫磺和火硝的岩谷间打滚,摩擦。于是,猎手们把这两种物质采集回来,用于饲养的家畜的寄生虫和皮肤病的治疗。后来,当他们自己患了这类皮肤病时,也同样用硫磺和火硝的混合物来治疗。由于这两种物质的治疗效果确切,一直沿用不衰,至今依然。
彝族居住的哀牢山和大小凉山的河谷间,均盛产天然硫磺和火硝。这就为这个矿物药治病传说添加了物质基础。完全可以把它看做彝族矿物药起源的生动、真实的写照。
彝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制盐技术。在《勒俄特衣》中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时,就出现“盐(音扯)”这个词。《汉书》也有“定笮,出盐”的记载。“笮”是竹索的意思。定笮,是今盐源一带即雅砻江、金沙江沿岸在两汉时的称呼。《天元郡县图志》释为:“凡言笮者,夷人于江水上置藤桥谓之笮,其定笮,大都皆是近水置藤桥处。”
定笮的盐,其开发最迟在东晋。当时的《华阳国志》记载:“定笮县……县在(越矗)郡西,渡泸水、刚徼白摩沙夷,有盐池,秋薪以齐水灌而后、煎煮成盐。”可见彝族先民在奴隶社会之初,已懂得制盐技术。以后历代皆有彝族盐井的记载。北宋朝廷征询《梦溪笔谈》作者沈括关于禁盐利弊时,沈括的回答中就有“忠、万、戎、泸间夷界小盐井尤多,不知敌盐又如何止绝”之说。说明彝族开发盐井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盐井”彝称“扯脚”,意为“出盐的孔洞”。
盐的开发使用,在彝族医药中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是提供了食物中所需的盐,满足了身体发育的需要。其次是使用于伤口清洗,以及饲养牲畜等。凉山《玛木特衣》彝书中有“牲畜要喂盐,盐会长成膘”的训示。彝族民间一直有以盐喂牲口,盐拌草药熬吃,和盐水洗伤口的习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