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彝族先民最初是住在树上,过着“鸟鸣而起,鸟宿则息”的原始群生活。当时的人类以星云出没定时,以鸿雁来去定日,摆十二块石头纪月,栽十二棵树纪年。那时的生活,是一幅“兽与人同处,人与兽相随”的人兽共居的画面。
这时代的特点,是树居,集群活动。所以,也可以把这段历史称为“阿略居子”时期。“阿略”,凉山彝语作“猴”解。凉山彝文史书《勒俄特衣》中有一章《阿略居子时代》,云南《门咪间扎节》中的《猴子变成人》;以及贵州《西南彝志》卷五的《天地进化论》第一部分,都是讲的这段古远的历史。
尽管这还是原始彝族社会的初期阶段,但毕竟彝族先民们作为人类已经存在了。并且已经开始在实践中积累和产生各方面的知识,赖以生存繁衍。这些知识尚处在起源时期,是幼稚而又简单的。
原始彝族先民通过“吃草籽树果”的生活,进行了大量的采集野生植物的活动,从中认识到植物种类的不同,果籽味道的差异,以及服食后产生的种种生理现象,从而产生了植物的知识;同样,通过“人与兽相随”的生活,进行了猎取动物,分割猎物,分享兽肉、兽血和野兽各部分器官的活动,从中认识到动物种类的不同,动物各部分器官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动物学的知识;通过剥植物的皮、叶和动物的皮、毛来做御寒的衣服,产生了保健的知识;火的利用和发明,更提供了便于肠胃道消化吸收的熟食,提高了人类的身体素质,也促进了药物的加工;在原始群时期,彝族先民还产生了动植物分类的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