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彝医充分认识到致病因素即邪气的致病作用。如《宇宙人文论》说:“眼看不见,是浊气感染;耳听不明,是秽气充塞;口讲不清,是邪气梗阻。”《查诗拉书》也说:“邪来人就病,邪来人就死。”并将致病因素分为外邪、瘴疠之气、饮食、劳倦、外伤及虫兽伤等。在外邪上,主要强调风、寒、湿及暑热等邪气的致病作用。彝医认为四季都有风,“万物生长不离风”,“样样风来管”,因此尤其重视风在外邪致病中的地位,认为其他邪气多与风相合侵犯人体而产生“风邪染疾”一类的疾病。该认识与中医“风为百病之长”的认识相一致。在瘴疠之气致病上,彝医已充分认识到瘴疠之气致病的传染性,如《劝善经》就说:“人得了麻风病,能相互传染”,以此告诫人们要及时防护和医治。这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是一大进步。在外邪与疠气的入侵途径上,彝医认为主要是口鼻及皮肤。在饮食致病上,彝医充分认识到饥饱失常和饮食不洁可导致疾病的产生,《劝善经》就指出:“吃各种食物不注意会生病腹泻。”另外,彝医也注意到饮酒过量也可导致疾病发作或加重,《劝善经》就说:“酒这东西是发病的药……病轻的使其饮酒发病,定要加重;病重的使其饮酒发病,死定了。”外伤主要指金刃、跌扑损伤及烧烫伤,其轻者可致皮肤肌肉瘀肿疼痛、出血或筋伤骨折;重者可因损伤内脏或出血过多而死亡。虫兽伤主要指毒蛇、猛兽、疯狗咬伤和蜂、蝎螫伤等。
此外,除上述致病因素外,彝医还充分认识到内在邪气的致病作用,以及脏腑五行生克关系失衡所导致的疾病产生。如《宇宙人文论》说:“脑髓经络和脾胃相连,所以脾胃湿浊会引起头痛、出汗、流涕”,“若是肾水往上泛滥,与心火不相容,就形成头痛发热。”这种对内在致病因素的认识,是对彝医病因学的一大充实。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彝医除认识到邪气的致病作用外,还认识到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体质强健,邪气就难以侵袭,即使感受邪气,病情也较轻;如果体质虚弱,就容易邪气侵袭,病情也较重。并认为体质的强弱与先天有关。《劝善经》就说:“人生下来就骨肉结实的,见漆不过敏,接近疮不染疮,接近麻风不传染;人生下来就骨肉孱弱的,见漆就过敏,接近疮就被传染,接近麻风就染麻风。”这充分说明彝医已认识到内因是起决定作用的。
第七节预防理论
养生预防是彝医在认识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以及掌握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后,为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而总结出的防治疾病方法。
一、强调“天人相应”,注重顺应自然变化
彝医在长期防病治病实践中,由于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关、相应的,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认为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例如,一年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更替;一日有昼暖、夜凉的不同;天气有风、霜、雨、雪的变化,如果人不能适应这些自然因素的渐变和突变,就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疾病或促进疾病的恶化。正如《劝善经》所说:“天一会冷,一会热,一会下雨,一会刮风,会使人生病。”因此彝医提出要适时增减衣被,以顺应自然的变化。《劝善经》告诫道:“不管男女,夜里起来要穿衣服,否则要生病。”
二、注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强调“择地而居”
彝医在注意到季节气候对人体会产生影响同时,也注意到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认识到居处环境和地点的变更,以及水源的污染等,会导致机体适应能力及抗病能力低下,从而出现呕吐、腹痛、腹泻、不思食等水土不服的病症或其它疾病,因此提出要根据环境、地域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调摄饮食起居、改良环境等。此外,强调“择地而居”,主张居处要选择在依山傍水,水源充足洁净,土地肥沃,无瘴气及传染病流行之地。彝族史书《勒俄特衣》就记载彝族先民武午格自经过大凉山以东的马边地区时,认为:“马边这地方,上面有山山太高,下方有沟沟太深,下有马边城,摆子疟疾流行处,不是兹敏的住地,我不愿住此。”在经过黄茅埂时,他又认为:“黄茅埂地方,长草长的是毒草。彝人摸了也中毒,汉人摸了也中毒,总有一天被毒死。不是兹敏的住地,我不愿住此。”当原居处地发生瘟疫流行时,彝医主张要及时搬离,以避开瘟疫的侵袭,防止种族灭绝。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三、提倡优生优育,强调体质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性
彝医不仅注意到了邪气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注意到了人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了人本身的决定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后天因素上,还体现在先天因素上。因此不仅注重增强后天体质,还注重胎儿质量。如在云南滇西北小凉山彝区流传的“怀胎歌”中就提到了孕妇不要饮酒、避免过劳、防止受风寒,加强营养等预防胎儿发育不良、流产、早产的内容。《查诗拉书》也讲述了新生儿的精心调养内容。这种优生优育思想尽管不成熟,但在少数民族中提出却是难能可贵的。彝医这种强调人的因素第一的思想与中医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思想,以及现代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内在因素的作用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彝医主张预防疾病首先要强健体质,对于身体虚弱者,要给予适当的药补。如《献药经》载炖食熊掌或牛肉可以补人,可以治疗瘦病;《明代彝医书》载煮食灵猫肉,或用鹿茸粉兑甜酒、蜂蜜吃,可以治疗瘦病、久病体虚等。这在疾病预防上是重要的一环。
四、注重饮食调摄、起居有节、劳逸适度
彝医对饮食、起居、劳逸也非常重视,认为饮食失当、起居无常、劳逸无度会损伤机体,导致疾病。《劝善经》就告诫人们:“不要吃生肉、生血和生肝子,要煮熟吃,不要用生命换口福。”“饮酒多了则成痨病,成疯病,也有成鬼祟,不论男女都会这样。酒醉发酒疯时,不知父母,不知亲戚。”指出饮酒过度不仅损伤机体,而且还会导致道德沦丧。此外,彝医还告诫人们生活起居要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恣意妄为,以逞一时之快,反对淫欲过度。这些思想也是符合养生学的。
五、强调避忌病邪,实施消毒隔离,妥善处理死者及病畜
在与疾病长期作斗争的过程中,彝医逐步认识到有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预防疾病上,彝医不仅强调强化体质、顺应自然,还强调避忌病邪,防止病邪的传染。《劝善经》说:“人生来就骨肉孱弱的,得注意忌避。不接近漆,就不会过敏;不接近疮,就不染疮;不接近麻风就不会传染麻风,不要相信命中注定那些话。”这不仅说明彝医对传染病认识较深,而且说明彝医尊重事实,不信迷信。彝医对于患传染病的家庭,主张进行清扫及熏蒸房屋来达到消毒目的。对于传染病人,彝医并不是主张歧视,而是主张进行隔离治疗。《劝善经》说:“麻风病会传染人,要忌避。不接近麻风病人,一生也不得麻风病。麻风病人睡的、穿的、用的都不要去接近,但对麻风病人应当怜悯,要在边远处给他(她)盖房子,送粮食去抚养,做好隔离。”彝族有对传染病进行隔离的习俗;家人与病人隔离时,总是把病人搬到岩洞去居住,或临时搭个窝棚,按时送饮食和药物去,待病治好后又接回家。这不仅反映彝族人民懂得预防传染病,也反映彝族人民具有良好道德风尚。对于医治无效而死亡的病人,主张“要尽快掩埋,不能在屋里过久停留,以免邪气伤人”;对于死亡的传染病人,主张及时进行深坑掩埋火葬。关于火葬内容,《勒俄特衣》等古籍即有记载。对于病死家畜,主张不能服食,而宜深埋或焚烧。对于患病的家禽也主张进行隔离管理。对于狂犬,主张及时消灭并深埋。《劝善经》说:“牛马生病流行时,要忌避,要好好封锁牛场。因为背病死牛马粪的、背病死牛肉的、吃死牛肉的都要被传染。”彝医这种积极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健康人群的做法,与现代医学防治流行病的原则相符合,由此也可见彝医先进性之一斑。
六、强调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强调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是彝医预防医学思想的中心内容。彝医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仅彝族民间就有许多预防方法,如常洗矿泉浴预防皮肤病、风湿病;外搽烟油防山蚂蟥、虫蚁;佩带雄黄或家中养鹅防蛇等。各种彝医书中所载防病方法更多,如《献药经》载:煮食麂子肉,既可治麻风,又可预防麻风传染;煮食菁鸡肉,既可治疗麻疹,又可预防麻疹。《明代彝医书》载:烧吃人指甲,可预防感冒;随身携带灵猫香,可避毒气瘴疠及虫蛇等。此外,彝医还主张有病早治,防止病情加重,变生它病。如被狂犬或毒蛇咬伤,主张及早划开伤口,并用咂角(彝医拔毒用具,类似火罐)拔毒,以防患狂犬病或蛇毒中毒。这种无病早防,既病防变的认识,反映了彝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
七、推算“衰年”、“禁日”,预防疾病
“衰年”是彝医通过十二兽纪年法(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所推算出来的人生命过程中的周期性衰弱年份。彝医认为,在这种年份中,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疾病和意外事故,而且病后恢复较困难和缓慢,甚至治疗也显得困难,主要表现在对针刺、药物以及其它疗法均易发生变态和危险反应。故衰年又叫危险年。而衰年一过,人体机能便又恢复正常。因此,彝医主张重视衰年,在衰年中要格外小心,对于小伤病痛也要及时治疗,以免酿成大患。
衰年的推算方法是:按照生命历的推算,一个人出生后,便按以十二兽顺序排列的“年”增长着岁数。当他三十岁之后,生命周期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节律性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随个人属相在生命历上的位置不同而有早迟。但第一个衰年的出现总是在3l~38岁之间。此后,每隔八年,这种周期性衰年便会重现一次,而且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衰年征象。例如,一个属龙的男性,他生命中的衰年周期性地发生在36岁、44岁、52岁、60岁、68岁、76岁、84岁等年份中。
“禁日”是指人体可能发生危险的日子,故又叫“人辰日”。彝医的禁日主要指禁止针刺人体或人体某些部位的日子。
禁日的推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十二兽法,即太阳历中的季节和属相日来制定的。另一种则是按每月三十日的阴阳历,从初一到三十来制定的。一般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
十二兽法推算禁日,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按季节,如春季禁日为虎日、兔日;秋季为蛇日、马日;冬季为猴日、鸡日。二是按病人生年属相来推算。如属牛属虎者禁日为牛日,属兔属鸡者为虎日,属羊属猴者为羊日等。
用阴阳历推算禁日,是按每月三十天计算。每月从初一到三十都有禁刺的部位。《看人辰书》强调:“在这些日子针刺时,要注意碰着人辰而发生意外。”《看人辰书》和《医算书》中有不甚一致的阴阳历禁日。
彝医主张在禁日应当禁刺,不得不施行针刺时,必须十分小心谨慎。万一在禁日中施行针刺损伤了身体,应当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医算书》中道:“初三禁刺心口,但如损伤而致病时,可以吃杉木鱼胆治疗;初六禁刺眼睛,但眼睛如有伤病,可用熊胆点眼;十四禁刺咽喉,但如有伤病,可用金或银烧红淬水,饮其水。也可吃麂胆、獐胆;十六禁刺乳房、乳头,但如有伤病,可吃青蛙来治疗;二十一禁刺腰,但如有伤病,可吃麂胆、獐胆;二十三禁刺太阳穴,如有伤病,用骡子药(骡宝)来擦;二十五禁刺屁股一尾椎骨,如有伤病,可吃麂胆、猴胆、熊胆,如仍不好,还可吃大蛇胆;三十禁刺舌头,如有伤病,可采哈都(乌头属植物)在锅中煮。锅置地下,人坐其上熏蒸。”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