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瑶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瑶族 > 民族概况 > 正文
  • 中国瑶族总览

  • 来源:中国瑶族网 作者: 时间:2014-05-03 18:55:14
  • 核心提示:一、瑶族概述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她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分布区域广泛,二是自称与他称众多。 瑶族现有人口263万,在55个少数民族中居

    一、瑶族概述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她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分布区域广泛,二是自称与他称众多。

        瑶族现有人口263万,在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12位。但分布却相当的广泛。以广西为主,湘、黔、桂、粤、滇毗邻地区均有分布。具体而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60多个县,湖南省的30余县,云南省的15个县,广东省的11个县,贵州省的20余县,及江西省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与汉、壮、苗、侗等民族交错杂居。”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十分突出。而且除部分居住在丘陵、河谷地带外,大部分均散居于五岭、十万大山、都阳山、雪峰山、罗霄山、六韶山、哀牢山等高山之上,故有”南岭无山不有瑶”之称。

        瑶族源于古代的”长沙、武陵蛮”,原居于长沙、武陵两郡,即今之湖南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后来逐渐向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迁徙。生活习俗、文化特点,包括族称,亦随之产生区域性差异。历史上,瑶族的游耕迁徙多以血缘家族为单位进行。单家独户及全寨或几寨集体性游移情况比较少见。这种游移生活,既有翻山越岭的短距离移居,也有穿州越县的长途迁徙。纵观历史,瑶族的迁徙游动,主要是向西南方向进行的,即由湘地下桂粤,然后又入黔进滇的。现在居住在云南省的瑶族,都是由广东、广西迁移过去的。西双版纳勐腊地区的瑶族,有些还游耕到了越南、泰国、老挝等国的北部山区。

        历史上,瑶族的称谓数量之多,在我国各民族中是十分罕见的。仅自称就有勉、优勉、门、金门、史门、敏、标敏、布努、布诺等60余种。他称更多达390余种。他称中,有的来源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如盘瑶、盘王瑶、盘古瑶、布努瑶、唐王瑶、山公瑶、猴瑶;有的来源于服饰的颜色,如红瑶、白瑶、花衣瑶、白裤瑶、黑瑶、青瑶、青裤瑶;有的来源于头饰的特点,如板瑶、顶板瑶、尖头瑶、角瑶、笠头瑶;有的来源于发式的不同,如背发瑶、背髻瑶、梳瑶、涂头瑶;有的来源于居住地域的不同,如高山瑶、深山瑶、半山瑶、峒瑶、平川瑶;有的来源于居住地的地名,如道州瑶、常宁瑶、金秀瑶、七都瑶、连山瑶、双平瑶;有的来源于游耕经济生活,如砍山瑶、开山瑶、过山瑶、韭菜瑶、茶山瑶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族名为“瑶族”。

        二、瑶族的语言文字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瑶语支或苗语支,部分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瑶语按照瑶族的自称,可分为“勉”、“金门”、“标敏”、“邀敏”四种方言。操勉方言的瑶族,除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外,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美国和加拿大也有分布;操金门方言的瑶族,除分布在云南、广西外,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过也有分布;操标敏方言的瑶族,主要居住在我国广西北部的全州、灌阳等县;操邀敏方言的瑶族,主要居住在我国粤北的连南瑶族自治县,方言间差别很大,四种方言之间彼此不能通话,而要依靠汉语来帮助沟通。瑶族四种方言是在秦汉以后形成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外因是由于瑶族先民大规模多次迁徙,造成地理上的分割;内因是由于瑶语自身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

        木契:古代瑶族记事方法。瑶族原无文字,凡买卖、借贷、婚约、传授知识等,常刻木(竹)记事,以作契证。

        瑶文:瑶族拼音文字。瑶族原使用汉字,也使用一些土俗字。汉字与土俗字夹用,但不能完全表达瑶语。1950年,语言学专家和语言工作者到瑶族地区进行调查后,中央民族学院和广西民族学院于1951年和1957年,先后设置瑶语专业,培养瑶语人才。1983年根据瑶族勉语方言创制拼音文字,制定了《瑶语方案》。以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长垌乡瑶语(勉)为标准音,兼顾地方音特点,全部采用拉丁字母作字母。有6个元音字母,18个辅音字母,7个声调字母(其中4个兼作辅音字母,1个兼作元音字母)。从1983年起,广西在瑶族地区开设瑶文班,推行瑶文实验,收到效果。

        三、瑶族的生产技术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以玉米、稻谷和薯类为主,大部分地区一年两熟。居住在山区的瑶族则以林业生产为主,林木蓄积量很大,品种主要有:松、杉、樟、柏、楠等,还有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树种栓皮栎和银杉。山区的牧草资源丰富,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主要的牲畜有:猪、牛、羊。此外以香草、香姑为代表的土特产品享誉全国,木耳、蓝靛、八角、茶叶、桐油、茶油、蜂蜜等产品极为丰富,药材和矿藏也很丰富。

        瑶族人民精于蓝靛印染,在蓝靛布上染花,有蜡染、针线折染两种方式。瑶族人民以拥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

        四、瑶族的医药卫生

        瑶族居住的广阔山区,是天然药物场地,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瑶族人民对于各种草属性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古籍早有瑶人“善识草药,取以疗人疾”的记载,并且有较高的医术。 

        龙胜的瑶族主要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常年受山间湿气和寒风的侵袭。瑶族人在生活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防范和消除瘴疠的方法,“药浴”即是其中的一种,至今仍然盛行,他们将其视为抗病除灾、健康长寿的福星。

        瑶族每天上山劳动或串门走亲,都会带会各种各样的草药,然后洗净、煮水浴身。特别是冬天,几乎是天天必浴,人人必洗。

        药浴开始,洗浴者坐在木桶边,用热气进行一番熏蒸,待温度适当时,全身泡进桶内,让药水渗入身体。每天劳作后进门的首要事就是洗药浴。药浴完毕,身轻气爽,一天的劳顿和浊气尽除。瑶族的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也尽在药浴中显现:首先洗浴的是长者,其次是小孩,再接着才是中青年人。如果家中有宾客,那么则由宾客打头阵,深情厚谊也融入了浴桶之中。

        洗浴的药草多是野生野长的,也有从山上移植栽种在屋旁的。常见的药草有:九节风、箭竿风、松筋藤等20余种。这些药草煮水浸泡身体,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就是一个久患风湿的病人经常洗药浴,也会有康复的奇迹。弱不禁风的产妇和婴儿生下3天也要洗药浴。

        药浴不但能防止发痧、感伤风寒、风湿等病,跌打损伤、肌肤肿痛、皮肤病等,经过三五日的药浴,亦可消除或减轻病痛,药浴使毛孔顿开,能舒筋活络、驱风除寒、健体强身。

        五、瑶族的宗教信仰

        瑶族崇奉各种自然神、图腾神和祖先神。

        自然神:同其他民族一样,瑶族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神灵,因此他们祈求万物神灵,能驱除自然灾害,给予他们平安富足的日子。

        图腾神:瑶族对氏族图腾极为崇拜,认为它具有莫大的神力。盘瓠,亦称盘王、盘护、盘古等,是神话传说中龙犬的名字。瑶族的盘瓠崇拜,实际上是一种图腾崇拜。很多瑶族人都认为盘瓠是瑶族的始祖,把他当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与供奉,瑶族的先民每逢迁徙,必携带祖先偶像,每到一处,必先立盘王庙,以进行祭祀。祭祀分为大祭和小祭。大祭每隔三四年或数十年进行一次,规模宏大,以宗族或连村的方式进行,祭期为三至五天,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唱盘王歌,击黄泥鼓,以歌颂祖宗的丰功伟绩,欢庆是年的五谷丰收。除集体仪式外,各家各户还要杀鸡宰猪,宾朋好友会聚一堂。小祭是以户为单位进行的,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主要的活动是本户的男女老少一起拜祭盘王供像,祈求全家人平安,来年粮食丰收。

        祖先神:由于瑶族人相信人死亡后有鬼魂存在,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对先辈的尊敬,在死者的墓中放置工具、用具和食物,同时祈求得到祖先神的庇护。瑶族在氏族部落中还要祭拜共同的祖先:盘瓠、伏羲兄妹神、社王神、神农神等。随着社会的确立,一家一户的祖先崇拜日益盛行,把祖先的神龛放于正堂中,在神龛的上面是祖先的画像或神名,后人跪拜祖先,祈祷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宋、元以来,道教和佛教相继传入瑶区。道教的传入,对瑶区影响颇大,瑶人的丧葬祭祀仪式,开始按照道教的法旨进行。同时使得瑶区的祭祀仪式变得多样性和复杂性。

        六、瑶族的历史

        瑶族的大规模迁徙活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至汉代,瑶族先民居住在湖南湘江、资江、元江流域一带及洞庭湖沿岸地区。

        960—1386年:宋至元代,湖南瑶族大量向两广边境迁徙。

        1368—1644年:明初至明末期间,瑶族不断南迁,深入两广腹地,广东、广西两省成为瑶族主要分布地区。

        瑶族人民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元朝延佑三年至至顺二年,湖南道州、永明、广西全州、义宁、平乐、浔州、静江、来宾等地瑶族人民反抗元朝统治的斗争就有40多起,历时15年。

        明代洪武至明末嘉靖年间,广西地区的大藤峡瑶民起义,坚持斗争长达100年,是历史上瑶族反抗封建压迫最为激烈,斗争极其艰苦的起义。

        明朝正统十二年至万历三年,广东泷水地区,瑶族人民武装反抗明王朝,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清朝道光十一年,湖南江华瑶族赵金龙领导湖南各地瑶族人民在江华的锦田镇暴动。

        七、瑶族的音乐

        瑶族的民族音乐多用于祭祀先祖盘王和歌颂美好生活。

        信歌:瑶族《信歌》人是瑶族民间以歌谣写信给远方的亲友或情人的一种形式。在瑶族民间,以这种形式互通往来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信歌》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反映旧社会的黑暗统治、朝廷腐败、阶级矛盾,有的反映瑶族历史上的迁徙,有的反映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之情等等。瑶族《信歌》,一般为七言体。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大都是叙述性诗歌。因为瑶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信歌》都用汉文书写,有时亦用汉字记瑶音。这种《信歌》,对我们研究瑶族的社会历史、民间文学、民族语言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瑶族拉法:瑶族民歌的一种。因一首歌中两次出现衬词“拉法”而得名。流行在湖南省江华、蓝山、宁远,广西贺县等地的过山瑶群众中。歌词一首四句,每句七字。曲调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每个乐句均以调式主音作结束。音域虽较窄(六度或七度),整个声调却高亢、优美、辽阔,富有民族特色。

        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民族乐器。

        牛角:瑶族吹奏乐器。庆史久远,与原始狩猎等活动有关。多用水牛角制作,亦有用黄牛角的。广西南丹白裤瑶所用大牛角最富特色,瑶话称“纠”,长60—70厘米。以泡桐木管为吹嘴,插入牛角尖端,角口与用“那膏”树胶制成的管口相粘连。演奏时,左手托抱角底置胸前。音色浑厚悠扬。除独奏外,常与铜鼓、皮鼓合奏。广西融江流域瑶族的牛角以天然水牛角制作,瑶语称“姜”,用于丧乐。

        竹筒琴:竹筒琴,瑶族、壮族打击弦鸣乐器。瑶语因地区不同而称谓有异,南丹一带称其为扎绒或扎文筒;田林一带称为当奴。因其用一节竹筒制成,故又称竹筒琴。历史悠久,形制古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田林、隆林各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等地 ,历史极为久远。竹筒琴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打击弦鸣乐器,它与我国古代流传的“竹铜鼓”、东南亚各国古代流传的“竹管形琴”十分相像。但因流传于僻壤山乡,史籍无载,直到明代才有记录。明代王圻《三才图会·器用三卷》载有:“竹铜鼓,截大竹为之,长可三四尺,即剜其体为两弦,欲鼓之,则以柱支其弦,叩作铜鼓之声,疑,即筑之遗制也”。所述形制与今之竹筒琴极为相似,可见其历史之悠久,流传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状态。可以说竹筒琴是我国古代 击弦乐器——筑的早期形态之遗存,其年代可上溯至春秋之初,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造型古朴,琴体用一节毛竹筒制作,全长50厘米左右,直径6厘米—10厘米,最大者粗细以奏者手能持握为宜。琴筒一端或两端留有竹节,田林、都安两地多一端留竹节;南丹则两端都留有竹节。在竹筒中段的二或三个不同侧面上,剜起竹皮细丝若干条为琴弦。每条竹丝弦长30厘米、宽0.1厘米—0.2厘米,两弦间距为2.5厘米。弦的两端仍与竹筒相连,并用竹篾圈或细铅丝箍紧,以使不易剥离筒体。同一侧面的两弦构成一组,一支琴通常设有二至三组弦。将每组弦下的筒体弧面均削成平面,两头支以竹马,马长3.5厘米、高0.8厘米。两弦的中段嵌入一小块木板条为“桥”,使两弦相连,以便击奏时互相引起共振。“桥”下管体上分别开有一个圆形小音孔,孔径1厘米。在琴体留节的一头距顶端10厘米处,还开有一个稍大的椭圆形按音孔。演奏时,采取坐姿或立姿均可,也可边走、边跳、边奏。左手持握琴头,右手执小竹棍、小木棒或竹筷打击琴弦发音,以琴尾击地使整个竹筒振动也可发音。竹筒琴的每组两弦定为同音,移动支弦的竹马可改变弦长、调节定弦的高低,各弦组间音程通常为大二度或小三度关系,音域六度左右。左手拇指开闭琴头按音孔,改变筒内气柱振动,使竹筒琴成为气鸣乐器,音色也相应变化。竹筒琴的发音与铜鼓维肖。琴尾击地时开孔,可发出与敲击铜鼓的鼓心相似的声音;击地时闭孔,发出与敲击铜鼓的鼓边近似的音响;单击琴弦,发音则与敲击铜鼓的鼓腰声相同;若同时击弦击地并配合开闭按音孔,则犹如敲击铜鼓的鼓边、鼓心、鼓腰等不同部位,音色变化丰富,既柔美又铿锵。竹筒琴是集弦鸣、气鸣、体鸣为一体的乐器,运用音高、音色和节奏的变化,可表现出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各种气氛。竹筒琴可用于独奏或合奏,演奏形式因地而异。在南丹一带,竹筒琴击弦击地并用,多与铜鼓一起合奏,常用于丧事悼念活动;在田林、都安等地,竹筒琴惯用击弦奏法,多用于独奏,每逢农历除夕、正月新春佳节或喜庆娱乐场合都要演奏,有时也与铜鼓合奏。民间艺人有田林的陆亚乃等。

        八、瑶族的舞蹈

        黄泥鼓和黄泥鼓舞:黄泥鼓属于长鼓中的一种,是居住在大瑶山上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乐器。顾名思义,这种鼓最特别的是要用大 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准鼓音,所以人们便称黄泥鼓。用黄泥浆糊过的鼓面,由于鼓面湿润,增加了厚度,敲打起来发出“空央、空央”的双连鸣音,特别宏亮、动听,音传数里之外。

        黄泥鼓是用木质软韧而轻便的泡桐树木镂空两头制成。有公鼓、母鼓之分。公鼓腰长,母鼓腰短,鼓头两端呈喇叭形。公鼓长约35厘米,直径4厘米,母鼓长约30厘米,直径6厘米。做好的鼓用山羊皮蒙面,两端系上八条小棕绳对拉,中间再用竹片旋绞绳索,使鼓面绷紧。

        黄泥鼓舞在民族舞蹈中独树一帜,一只母鼓相配四只公鼓组成舞群。母鼓斜挎胸前,用双手拍击,公鼓则是竖着拿在手中,用左手敲击,动作随着音乐的变化,舞姿雄健洒脱。跳黄泥舞母鼓的鼓点最重要,它指挥和掌握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公鼓是合着母鼓的鼓点变化的。因此担负打母鼓的常常是寨子里的老鼓手。黄泥鼓敲响之后,几位装扮漂亮的姑娘,手持花巾,踩着鼓点穿插其中,边歌边舞,高潮时,围观的群众情不自禁地加入歌舞的行列。母鼓动作悠然自得,柔中有刚;公鼓动作矫健有力,热情奔放。公鼓和歌队把母鼓紧紧围在当中,犹如群星拱月,母鼓又不时和公鼓对应敲打,使整个舞场充满欢乐。

        九、瑶族的美术

        瑶族的绘画艺术,主要有宗教画和花屋檐画两大类。

        宗教画包括宗教神像和祖宗目连。宗教神像画内容较为丰富,道公、师公所敬奉的神祗,大都有其画像,宗教画都是画轴,属工笔画,讲究技法,重点表现各种神的面部神态极其法事动态,画面以红、黄、蓝、绿、黑五色间用,色彩鲜艳。祖宗目连画是一种家谱画,画轴上画的是祖宗的象征性画像,并写上历代祖宗的大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至十四的八天内,祖宗目连画需挂在厅堂,设供桌每日三餐烧香供奉。

        花屋檐画是一种建筑彩绘,是以装饰为目的的建筑绘画,将山水、花鸟、人物、龙风等图案画在房屋正面的墙檐下。

        十、瑶族的娱乐

        “锣鼓地”:在广西桂北瑶族地区,每到春耕时节,就可以看到一排排、一列列瑶族群众集体边歌唱、边耕种的欢乐场景。这种生产方式,他们称之为“锣鼓地”。劳动的人们踏着伴奏的鼓点,随声而和,你追我赶,热闹非凡。在金秀瑶山,一年一度的插秧劳动也是集体进行的。届时,各寨的青年男女们像过节一样,欢歌笑语,汇集一起,参加集体插秧。他们插完一村又一村,走过一寨又一寨。白天劳动,晚上对歌娱乐,谈情说爱,其乐融融。这种生产方式,既减轻了疲劳,加快了生产速度,又增进了大家的友谊与团结。

        打猎操 :流行于贵州荔波县瑶族地区的打猎操,以棍棒为道具,动作刚劲有力,模拟打猎情景,棍棒交击,铿锵有力、激烈,高潮时棒声急响,齐声雷鸣,扣人心弦。打猎操体现了瑶族人民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斗志。

        独木滑水: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参加者不分男女,赛程一般一千至二千米。比赛时男女分组进行。每人各自站在一根长约8米的独木上,手持一竹竿保持平衡并作篙用,在江河中顺着急流左右滑行,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独木桥:瑶族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选两株相距10米的大树,在上面架一坚实的树干为“独木桥”,表演者在“独木桥”上做各种惊险的技巧动作。苗族人民每逢喜庆佳节时也举行此项运动。

        对顶木杠:瑶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广西龙胜县红瑶地区最为流行。对顶木杠,多在喜庆节日举行。比赛时,双方各以红布缠腹。分别用腹部顶住一根碗口粗、长约3米的木杠两端进行对抗。双方用手扶住木杠,奋力向前推顶,直至一方不支败下,再换一人与胜者较量。凡能连胜五人以上者,被誉为大力士。

        拾天灯:壮、瑶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一。流行于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一带。灯形如水桶,以竹青为架,外糊一层纸,底部放上小油灯。油灯点燃后,天灯内气温逐渐升高,待气温增到一定高度时,天灯便徐徐升到空中,随风游荡,至油灯熄灭才下降。比赛开始时,先鸣炮三响,天灯升空后。各村寨派出数十名身体强壮的选手奋力紧追。天灯飘过之处。各村寨一边仰头观看,一边欢呼。拾天灯活动竞争激烈,按壮、瑶族习俗,天灯象征吉祥和长寿。故每次赛完,拾到天灯者除获得奖品外,本人及其代表的村寨都受到附近各村寨的祝贺。拾天灯活动一般在喜庆节目和丰收举行。

        十一、瑶族的服饰

        白裤瑶民族服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的白裤瑶,是瑶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的支系。除了在信仰、风俗上与其他瑶族支系有区别外,服饰上他们也自成一体,别具一格。

        男子服饰的最独特之处是“白裤”。这种白裤不仅色泽纯白、裤管短小窄瘦,而且裤管下口用蓝布锁边,裤腿正面蓝布边以上绣有五条中间长、两边短,形似五指的红色线条。关于其由来,当地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白裤瑶的祖先原来生活在金城江(今河池附近)一带。有一年,横行霸道的莫家土司派兵来攻,要强占白裤瑶祖祖辈辈居住的这片土地。瑶王立即组织全寨拿起刀枪,保卫自己的家园。但由于寡不敌众,伤亡很大,最后只好背井离乡,向西北面深山里逃去,一直逃到今天瑶寨(南丹地名)这个地方。当时的瑶寨山高林密,荒无人烟。望着眼前这凄凉的景象,想起美丽的家乡,大家都伤心地痛哭不止。由于连日的奔逃劳累,瑶王很快就靠着山石睡着了。忽然,他发现有个老者来到他面前,对他说:“这里有山有水,是个好地方”,“有山就有禽兽,可以打猎。有水就可以种庄稼。过不了几年,这里就会变成好家园的。”瑶王一听,茅塞顿开,不觉将满是血污的双手在膝盖上一拍,大叫一声:“好”!可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场梦。不过仔细察看一下附近的情况,觉得确实也不错。于是就命令大家在此安营扎寨,居住下来。可他膝盖以下已被荆棘撕刮掉了的两条白色的短裤腿上都各留下了五条鲜红的血指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瑶王,就按照他当时那条裤子的模样,制作了短裤,并在膝盖上面用红丝线绣了五条红道道,一直传承至今。

        妇女服饰的最独特之处是贯头式的“挂衣”。这种衣服前后襟各为整布一块,两肩处用10厘米左右宽的黑布连接而成。无领、无袖,两裉亦不缝合。从头顶向下套穿上后,两块布自然披落在前胸和后背。有趣的是,后背的布上大都用彩色丝线绣有一方印形图案。

        瑶族妇女头饰——帽: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复杂,有戴帽的、缠头的,有包帕的、椎髻的,有顶板的、戴银钗的等等。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这种三角帽是先用竹篾和麻藤编成帽型,然后蒙上布,精细地捆扎绣制而成的。不同年龄的妇女,要戴不同颜色的帽子。老年妇女戴青色的三角帽。寓意四季常青、长命百岁;中年妇女戴蓝色的三角帽,寓意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年轻姑娘则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寓意山花烂漫、前程似锦。帽上可以随心所欲地绣织各种花纹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山川树木、狮龙麒象、锦鸡凤凰等,但唯独不能绣虎豹,因为传说三角帽本来就是用以驱逐虎豹的。据说,盘瑶的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那里人烟稀少,虎豹经常出没,伤人害畜。有一次,男人们都外出打猎了,家里只剩下妇女和孩子。可这天夜里老虎又偏偏闯进了寨子,扑窗扒门。妇女们被惊醒后,便用木棍、锄头等奋力驱赶老虎。可老虎不但未被吓走,反而更加凶狠地向她们扑来,情况十分危急。这时,勇敢的盘瑶妇女急中生智,顺手抓起火塘上的三角架,朝咆哮的老虎用力砸去,不偏不斜,正好套住了虎头,老虎被这奇怪的东西吓坏了,急忙转身逃走了。三角架保住了妇女和孩子们的生命,后来妇女们便依照它的样子制作了三角帽,寓寄逢凶化吉,万事如意。广西贺县盘瑶妇女也戴三角帽,但她们的三角帽比龙胜的要高大、壮观得多,她们的三角帽呈塔形,层层叠叠,共有十余层。她们也认为,戴这种帽子进密林、入草丛,可以“打草惊蛇”,保护自身安全。

        与此恰好相反,金秀县的部分瑶族妇女又喜欢戴一种小巧的梯形帽,这种帽子也是先用竹篾扎成型,然后外包白布制成的。它比维吾尔族的花帽还要小,只能顶在头顶。在普遍以富丽堂皇为美的众多的瑶族头饰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的。

        瑶族银饰:包括头簪、头钗、耳环、项圈、吊牌、链带、手钏、戒指等。样式因支系和地区而异,各显其美。盘瑶头簪呈圆锥状,插于头顶。布努瑶头簪扁平呈簿叶状,插于头前。妇女几乎都爱戴银耳环,中年妇女戴二三对,垂至两肩。银手钏有扁平形、绳纹形、圆形3种,男女都戴。盘瑶、山子瑶、坳瑶、花蓝瑶妇女,爱戴圆柱形颈圈,少者1个,多则10余个。盘瑶妇女胸前饰有8—16块银牌,以区别其他瑶族支系妇女,并在背部和胸前挂有4至6条银链。姑娘出嫁时需要银饰0.5至2千克。茶山瑶妇女头上系3条弧形银板,重约1千克。

        十二、瑶族的饮食

        瑶族以大米、红薯、芋头为主食,蔬菜有园栽的白菜、萝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蕨菜、魔芋、香菇、木耳等也是瑶族人经常食用的。

        三彩饭:广西巴马瑶族欢度“祝著节”时食用,三彩饭是以红、黄、黑三色的植物液泡染白米蒸熟后混合而成,其中,黑色是机树叶,黄色是用黄花树之花,红色是用苋菜叶煮水而得。

        糟酒:是桂北全州东山瑶族的传统食品,以大米、小米、玉米、高粱混杂蒸熟后,待温度降低到30度左右拌入适量的酒药放置于缸内发酵3—5天后,即可开缸食用。常用来欢迎宾客,宾客必须连喝三碗,以表示是主人的真正朋友。

        打油茶:桂北瑶族食品。油茶以茶叶、大米和茶油为主要原料。先将大米炒成半焦后,放入茶叶、油及盐再炒,待茶叶香味出来后,再加入葱、姜、蒜及开水再煮片刻即成油茶。

        十三、瑶族的居住

        瑶族住房多建于高山上,以竹木结构或以土、砖为墙的“人”字形房屋为主。建筑结构分为:砖瓦结构、干栏式、竹木结构和木质结构的吊楼房。

        瑶族民居善于因地制宜,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叉叉房: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正房上方设有阁楼。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的勐腊瑶区。

        十四、瑶族的婚恋

        瑶族一般不与他族通婚。瑶族男女青年婚前有恋爱自由,一般先后由青年男女通过节日唱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后结婚。男子上门入赘的习俗比较普遍。没有男孩的家庭,常招婿上门,有的家庭虽有男孩也要招婿上门,有的瑶族地区,甚至把男子全部“外嫁”,而把女儿留在家里招婿上门。直到现在,瑶族地区招婿上门的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上门女婿受到社会尊重,女儿有财产继承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比较淡薄。

        舅权在部分瑶族地区表现比较突出。有些地方有姑舅表婚的习俗,姑母之女必须嫁给舅父之子,只有舅父无子,或舅父家不要才能嫁给别人但聘礼要由舅父收领。瑶族婚礼一般办得比较简朴,送亲迎娶时,新娘一般走路或骑马到男家,全寨男女都来唱歌祝贺。第二天 回门住一天,第三天即开始劳动,建立家庭。姑爷上门,除有媒人及两个陪郎伴送外,不用带什么东西,只一个人上女家去,第二天回门之后即住女家。离婚比较严格。寡妇再嫁不受歧视。弟兄长大成婚后即分家,父母一般由幼子赡养。

        十五、瑶族的丧葬

        土葬较为普遍,葬法简单,耗费较少。除土葬外,抬尸葬、砍牛葬、岩葬、挂葬和火葬也是瑶族的丧葬方式。

        抬尸葬是广东连南的八排瑶的丧葬方式,人死了不入棺,而是让其坐在“老人椅”上,供家人凭吊。次日出殡,出殡时,死者被绑坐在灵轿上,头上插一把张开的太阳伞,由人们抬到下葬的墓地。

        白裤瑶采用的丧葬形式称为“砍牛治丧”,凡五岁以上的人死亡,均进行砍牛葬,一般砍1至2头牛。砍牛开始前,死者的亲属列队前来给牛喂食,然后由幺公唱砍牛歌并向牛的身上撒白米。砍牛时,必须由舅爷砍第一刀,然后其他砍牛手才能下刀,牛砍倒后,当场肢解,舅爷得腿一只,其余分给送葬的人。白裤瑶人认为砍牛葬是最隆重和崇高的葬礼。

        十六、瑶族的节日

        盘王节:1984年8月,瑶族代表商定把祭祀节日“跳盘王”确定为“盘王节”,并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1985年金色的秋天,全国各地瑶族代表和民间艺人在广西南宁的联欢会上欢聚一堂,欢度瑶族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节日——盘王节。

        盘王书又叫“跳盘王”、“还盘王愿”、“耍歌堂”等,是瑶族民间纪念先祖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传古时候,评王征战高王,出了一个赏格,凡能杀死高王者,给予重赏,并将三公主赐与其为妻。文武群臣深知高王的凶恶,无人敢应。瑶族始祖“盘瓠”应征计杀高王,取回首级。评王大喜,封盘瓠为“南京会稽山十宝殿”大王,并把三公主许配给他。盘瓠和公主生下六男六女,传下瑶家十二姓。为纪念先祖和追求美好的生活,瑶族人民便有了‘跳盘王”这个节日。节日期间,人们要跳“长鼓舞”,唱“盘王歌”,还“盘王愿”,杀牲设宴,盛装打扮,探亲访友,互致祝贺。

        盘王节也是瑶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还“盘王愿”是节日期间最重要的宗教活动。瑶族为什么要还盘王愿呢?相传远古时期,盘王子孙在迁徙渡海时,遇到狂风暴雨,船队无法靠岸。在危难之中,人们想到先祖盘王有灵性,就对盘王许下愿,祈求盘王显灵,保佑船队平安无事。果然,许下愿后风平浪静,船队安然靠岸。上岸后,人们置三庙圣王,还了第一次盘王愿。由此,每年的这个时候都要举行还盘王愿祭祝活动。

        “赶鸟”节 :每年二月初一,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年年到了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宝蓝衬白镶边的节日民族服装,扎着彩色的头帕,套着绣花的鞋袜,撑着青布洋伞,一伙伙,一群群,聚会山头。对男对女,或四男四女,对坐于青草坪、岩头上,或依偎茶树蔸、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从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饿了,吃几个粑耙。鸟雀忘了归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湿透了头帕, 他们才男送女,女送男、送过岭,送过山,送一程,唱一段,快进寨门了,才含情脉脉,依依不舍地分开。这一天,青年们忙着赶会对歌,寻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里,把连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铜钱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坛边或堂屋门旁,名叫“鸟仔耙”,任邻居小孩们取食。说是乌雀啄了耙粑,就会把嘴壳粘住,再也不会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耕山人过寨串火塘,品尝各家的“鸟仔耙”,希望有个好兆头。

        倒稿节: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瑶族人民传统的欢庆丰收的日子。这时,稻子、红薯、包谷、粟米等农作物都己收割完毕,瑶族人民把这一天定为“倒稿节”。在这一天之前,谁种谁收,不准乱割滥收,否则按乡规民约处以罚款。过了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捡成果,谁收谁得,不得干涉。

        “倒槁节”这一天,人口多的大瑶寨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 “斗牛赛”,选择大田垅或一块平地做赛场,牵一膘肥体壮的水牯牛到赛场,牛角上系一红绸结,吃完一倒稿饭:(一般是 鸡。鸭、鱼、肉俱全,仅次于春节),寨上的男女老少和请来的客人,纷纷来到赛场。主赛人宣布比赛开始,寨上的青年小伙子自告奋勇地站出来,长辈们给他们头上扎好“英雄节”,并讲 一些吉利祝愿的话。长者退场后,赛手们手持棍棒与牛角斗,直到把牛斗得精疲力尽,自动退阵为止;到了晚上,男女青年自动集合在一起唱“倒稿歌”(即丰收歌)。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约定一个坪场为歌堂,吃完晚饭,烧上一篝火,男女青年围着篝火,纵情歌唱,二是小伙子在姑娘的大门口唱“引歌” 姑娘在屋内唱“迎歌”,把小伙子迎进家里,捧出“瓜瓢酒”(即 糯米酒掺凉开水,用瓜瓢去舀),摆上土特产,边吃边唱,通宵达旦。一般每首歌都带有“咪咪嘿,了啊也”的配词(谣语 “美好的意思”)。充满着喜悦、美满、幸福的激情。通过唱歌,男女双方情投意合的,离别时,他们除了赠送礼品,还留下对方的手电筒、背袋或提篮之类,这是要求对方下次再来,然后依依不舍而去。

        十七、瑶族的禁忌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脚踏火炉撑架;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谐音;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十八、瑶族的风俗

        “一家有事百家帮”:在广西、广东,在湖南、贵州或云南,有瑶族人的地方,就有“一家有事百家帮”的良好风尚。无论婚丧嫁娶,还是建房立屋,一家有事,不管缺酒少肉,还是缺粮短钱,缺砖少瓦,全寨人都会鼎力相帮。照顾孤寡老弱和病残、困苦者,更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有人孤立无助外出讨饭,那是全家族、全村寨的奇耻大辱。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不少瑶族地区,“非己勿取”的观念,“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景象至今尚存。在瑶村瑶寨,从成片的土地,到堆放的柴草,只要插有“茅草结”,便表示物有所属,不会有人占为己有的。上山劳动或走亲访友,不必带去的东西可以随时随地寄放于路边或挂于树上,不管放多久也不会丢失的。每家的仓库、房门常常不上锁,即使上了锁,钥匙也挂在门框上。不过,除非亲朋好友,一般人是不会随便开锁进屋的。

        “恋爱洞”与“拿篮子”:瑶族的婚姻以自由恋爱为主,各种节日、集会和农闲时节都是青年男女们对唱山歌,谈情说爱,寻找意中人的好时机。他们的婚恋活动丰富多彩,饶有风趣。贵州瑶族姑娘到了婚恋年龄,便在卧室的墙上凿一个通向外面的“恋爱洞”。每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之时,钟情于她的小伙子便手提小棍悄悄来到“恋爱洞”旁,将棍子捅进洞中。发出求爱信号。如果他是姑娘倾慕已久的心上人,姑娘就会情意缠绵地倚在洞旁,与他共叙衷肠。而如果她不喜欢这个小伙子,就佯装不知,沉默拒绝。小伙子见此情景,心领神会,也就悻然退返。

        湖南江华等地,每逢年节圩日,瑶族姑娘们便会手提竹篮徘徊于圩场周围。小伙子看中了哪位姑娘,就趁其“不备”将篮子拿走,买上点心装入篮内,然后再回到姑娘身边。接着双双离开圩场,到僻静之处对歌传情。临别,姑娘取回竹篮,并约好下次相会的时间地点。届时,姑娘仍旧提着那只竹篮,如果她对小伙子已有意思,篮中就会放上一双或几双亲手缝制的布鞋。小伙子照例将篮子抢走。经过数次这样一拿一送的接触与交流,双方感情达到一定程度,小伙子就可以挑着两个特制的大“爷粑”、“娘粑”到姑娘家正式求婚了。如果两个糍粑被姑娘的父母收下,就表示他们的婚事已成,否则,小伙子就只好再去圩场“拿篮子”了。

        度戒:柳州金秀大瑶山的瑶族男子一般在18岁左右,村寨里就要为他举行成年礼——“度戒”。经过“度戒”后即可成为成年人了,开始受到公众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

        在以前,“度戒”的仪式很繁琐,有“上刀山,过火海”之说。而现在只经历“跳云台”的考验即可。所谓“云台”就是正方形的高台,以四条长木为柱,高一丈二尺或一丈八尺,各柱相距一尺五寸,上铺木板,在一边扎有横木为梯,以便攀登。接受“度戒”的瑶族小青年,在长者的带领下登上“云台”,长者向他们表示美好的祝愿后小青年就蹲下闭目,手抱双膝,勇敢地从台上侧翻跳下,谓之“跳云台”。当小青年跳落到铺有棉絮或稻草的藤网后,在地面上等候着人们就连网把他抬起围绕“云台”走三圈,表示这位瑶族小青年已经完成了“度戒”,取得成年人的资格了。这时,周围的观众热烈欢呼表示祝贺。“度戒”一般在盘王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瑶族小青年也兴高采烈地接受“度戒”,因为它是自己进入成年人行列地一种标志。这种仪式世代相传下来,它包含着年轻一代成长的期望和祝愿。

        科学成就

        生产技术经验的积累和创新:草木烧灰制肥;水田施放石灰和人畜粪便改良土壤;架竹枧引水进行灌溉;农田的间种和套种技术;名贵香料“零陵香”的栽培技术;“瑶斑布”的蜡染技术等。

        杰出人物

        蔡结(?—899),湖南人,唐朝末年湖南瑶族地区起义军首领。唐朝末年朝政腐败,湖南瑶族地区的徭役赋税日益加重。879年,蔡结乘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从广州回师北上途径湖南的机会发动起义。蔡结率领的起义军于其他起义军相互配合,建立了牢固的据点,病在湖南一带坚持斗争将近二十年。公元899年蔡结等起义军首领被俘遇害,但是蔡结领导的起义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江华(1907— ),原名虞上聪。湖南江华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江华192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群众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后,江华始终投身革命活动当中,先后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江华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南京军区政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并于1980年担任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主持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的审判工作。江华是中共第八、十届中央候补委员和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研究书目

        1. 瑶族历史与文化/张有隽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16,443页.--(广西与东南亚民族文库)

        2. 湖南瑶族百年/田伏隆主编.--长沙:岳麓书社,2000.--585页.--(二十世纪湖南文史资料文库)

        3. 湖南瑶族源流/李本高编撰.--长沙:岳麓书社,2001.--225页.--(湖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瑶族系列)

        4. 瑶族传统文化/谢明学,玉时阶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257页.--(瑶学研究丛书)

        5. 瑶族文化史/徐祖祥著;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省民族出版社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10,378页.--(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

        6. 国际瑶族概述/黄 钰,黄方平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17,11,447页论瑶族传统文化/赵廷光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12.--243页

    7. 瑶族民俗/姚舜安著.--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9.--194页.--(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史 筠主编)

        8. 瑶族风情录/苏胜兴等主编;金秀瑶族自治县民委、县文联等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9.--322页 [92/K892.351/1 保存本、基藏库]

        9. 贵州瑶族/柏果成等著.--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4.--54页

        10. 瑶族研究论文集:1986年瑶族研究国际研讨会/乔 健等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7.--254页 [K285.1/11 保存本、基藏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