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中心,这里山峦起伏,丘陵连绵。境内现有瑶族人口57000多(占全县人口的15.6%),主要分布在县境内东南的热水、三江口,南部的大坪、井坡、三星,以及西南部的小垣、延寿、外沙、岭秀、文明、盈洞等乡镇,瑶家村寨就散落在以上乡镇崇山峻岭中的山头、山腰、山坑、田峒、山窝之间,其居住区域连成一片,最大的村子有一、二百户,最小的仅一、二户。其村寨一般是以姓氏宗族聚居而成的。
汝城的瑶族在明正德年间,曾改称“新民”,强制与汉人同化。清乾隆22年,瑶民又改称“新民”,再一次强制与汉人同化。1991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恢复汝城县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成分。1992年成立瑶族乡镇,现有3个瑶族乡、2个瑶族镇、16个散居瑶族村、1个畲族瑶族村。
汝城瑶族风俗
穿戴 男性:穿对襟衫,布纽扣,大裤脚,较短仅至小腿肚。大多用黑棉布和土士林兰棉布等制作衣裤。夏季热天,穿龙头白布和白细布衬衫。衣服均为单衣领。腰系妇女手工纺织的花布带,宽约5厘米,长1.5~1.8米,间以青、白、红等五色线织成,且花带的两端均编些装饰花纹。另用花带子腰间系花荷包,大多为女友定情的信物,腰带打双开活结,脚穿双鼻布鞋,延寿一带地方为双梁翘脑双鼻布鞋,盈洞等地有的双鼻鞋则不翘脑。冬天穿手工缝织的白布长布袜。雨天穿木底铁钉的木屐鞋,又叫双梁木板鞋。上山穿草鞋。大多数人还系白手帕,长约2米,干活时圈在头上,背东西时缠绕在腰间,以利于着力。也有头戴礼帽,身穿长衫马褂,戴耳环的男子。
女性:头梳高盘髻,横插银(铜)簪,也有直插簪的,一年四季裹绣花边的黑布头帕,冬天则戴绣花的暖帽。耳戴银(玉石)圆形耳环,一环套入耳中,环中套银制大耳环,延寿一带地方女性则喜戴大钩的秤钩耳环。身穿大襟布衫,系银纽扣或布纽扣,衫长及膝盖部位,穿白布裤头大裤脚的布裤,其裤较短,仅至小腿肚。身系布制围身帕,系银扣子和银链子,有的仅扣银毫子。女性不缠脚,小腿缠红布裹脚,大多用红兰两色棉布作为内兰外红的绑带,长0.9~1.2米,绕缠在小腿上,以防被虫蛇等咬伤或被刺伤。盈洞等地有些女性则包脚纶布,不缠裹脚。女性穿绣花边的鸟嘴鞋,有传统的定型的图案花纹。盈洞等地还有单嘴鞋和双嘴鞋之分,且双嘴鞋更美观些,有时在家则穿翘脑布鞋,雨天穿铁钉木屐板鞋,上山穿草鞋。大多数女性喜戴银手镯或玉石手镯,戴银戒指或金戒指。
住居 明清以前,大多数瑶民住木板吊脚楼,由树条和木板筑成,上盖杉树皮避风雨。吊脚楼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猪牛等。一般一家住一所通楼。中间用木板或泥石作隔墙。吊脚的楼梁有放单不放双的习惯。住房内不垒大灶,不设烟囱。瑶民大多住在山上,食尽一山则移另一山,搬迁较频繁。民国时期有些人还住传统的吊脚楼。90年代,虽然绝大多数瑶民均住上了砖木结构的楼房,有的富户还盖了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但仍有个别贫困的深山独户人家住吊脚楼。
婚姻 县内瑶民有五服以外同姓可以结婚的习惯。明清以前很少与汉族人通婚。女子大多出嫁,也有个别招郎(男到女家)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双方用树叶吹口哨,上山对山歌,用以加深了解。对歌对赢者为情投意合人选。之后,女子要赠送自己绣的花荷包给男子,男子则送戒指等礼品给女子,叫做“交手记”,双方恋爱基本成熟,再托媒人到女家求婚。女子出嫁前三晚,有哭嫁的习惯,大多由相处较好的女友作陪,用手巾蒙面,以哭嫁方式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男家要送礼钱、礼肉等给女家。女子出嫁时,头盖红巾,要由父亲或兄弟背上花轿,表示尊贵和珍惜,由亲友送行,送嫁人不得留宿,男家则要请吹鼓手去接亲。女子到男家后,由接嫁娘接进男家拜堂,首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及长辈亲友,然后夫妻互拜。一般只由男子跪拜,新娘站在旁边陪拜。男子拜堂的衣着等全由女家准备,由唱礼先生,唱赞词恭贺。拜堂后,迎新娘入洞房,由男方母亲端一碗糖水茶给新娘喝,喝了会听婆婆的话。瑶民有闹洞房、听洞房的习惯。盈洞等地在迎娶之日,在男家门口摆一张台,摆上3碗酒和3杯茶,供一个猪头,且插尖刀一把,烧香烛迎亲,并由师爷念唱,杀雄鸡接新娘入门,叫“斩煞”。另外,个别招郎的,有的到女家要改姓,子女即可跟父姓,也可跟母姓。待女方父母去世后,男方可把妻子儿女带回男家。
刺绣 明、清以前,瑶族妇女要绣花荷包和腰带给自己的情人或丈夫,素有爱好刺绣的习惯。所绣花纹图案基本是定型的,所用丝线的颜色有严格的搭配规定,刺绣的线条无弧线,且角度只有45°、90°、180°等三种。绣花时,不画图案,从反面绣,不看正面,所绣花纹图案精工雅致,不乏精品。1987年,延寿乡有背兜、胸兜、童帽、童鞋等7件刺绣作品送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好评。80年代,还有些瑶族老年妇女刺绣头帕、围帕、花鞋等自穿自用。
语言 汝城瑶族来源复杂,各姓各宗均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即不像汝城方言,也不是客家话,大多保留有过山瑶和八排瑶的语言特征。80年代,延寿、岭秀、盈洞和三江口等地,仍有个别老人说瑶族语言。如:有独特的数字说法,壹叫“豆老”,贰叫“贝老”,叁叫“人老”,拾叫“合老”等;有独特的姓氏称谓,李姓叫“独子”,陈姓叫“隘口”,谢姓叫“落子”,邹姓叫“皱面”,黄姓叫“八月豆子不落叶”,吕姓叫“串子”等;有独特的称呼,祖父叫“阿公”,祖母叫“阿甲”,父亲叫“阿巴”,母亲叫“阿则”等。水叫“温”,吃饭叫“仰糖”,饮酒叫“合丢”等。瑶民的语言中,有的掺杂着部分汉族的语言和词汇。
节日 汝城瑶民的节日较多,有些节日往往与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联系较密切,且有大节日和小节日之分。大节日主要有盘王节、封鸟节、清明节、偿新节、鬼节和春节等。每月均有小节日。其中尤以盘王节最为隆重,有的准备丰盛的食物供狗吃饱。每月初一和十五,各户要摊派肉、米、酒、香烛、纸钱等祭奠神皇老爷。农历四月初八“敬田公”,要做糍粑供田公和麻雀,祈求保佑农业丰收。六月初六牛王菩萨生日,家家要烧香点烛敬牛王。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要用各色纸做成衣、裤、帽、鞋、钱包等烧化,祭祀祖宗先人,让其在冥中享用。民国时,文明有一个牛王庙(今文明老医院内),供人们祭奠。
宗教 县内瑶民一般只信道教,不信佛教。瑶民的每一个祠堂(或一家私厅)设有神坛,设神位,供奉着一块木制彩绘红纸书写的神主牌,上书“本音会稽郡地一脉宗亲”字样,神位上有已故之人的姓名。一般神坛上并排供奉着观音老母雕像,传说是观音菩萨会救苦救难。若有瑶民去世,要设灵牌放在神坛前左下方,满月后请道士作道场引死者上神台。民国时期,延寿、东岭、小垣、盈洞、岭秀等地均有道士活动。瑶民还有“打幡”(小登科)、“渡身”(大登科)等宗教活动。瑶民病了不请医生治病,而请巫师治疗。90年代,个别村户还保留有神坛壁画,保持着瑶民传统的宗教信仰形式,极个别人在瑶民丧葬时请道士作道场,为死者设神位。此外,瑶民生日拜寿时,要摆个猪头作供品等。
丧葬 如有瑶民去世,要在死者口中放一枚银(铜)币叫“含口钱”,要请道士作道场超度,选定出殡时日;清理死者生前用物,在其身边垫钱放物,死后享用。在出殡前要祭奠死者灵魂,祈求其保佑生者平安等。要设灵屋和灵牌,请道士安神位,点一个月的香火供奉。出殡时,要请道士念咒开路,吹牛角等。满月后,还要请道士作道场,送死者上神台,用纸钱垫成12级梯(闰年则为13级)上盖红布,用活公鸡给死者引路。
禁忌 瑶民禁吃狗肉,也不准打狗和杀狗,狗死后要埋葬,说吃了狗肉会瞎眼、跛脚等传说。若瑶民吃了狗肉,要请道士消灾祛难。90年代,仍有少数瑶民不吃狗肉,尤以7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瑶民还忌穿草鞋进屋,忌把柴火倒着烧,忌翻动神龛等。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