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蒙古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族医药 > 蒙古族 > 蒙医药概览 > 正文
  • 第二节 蒙医药学的形成发展时期(13世纪初一20世纪初)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8-19 08:49:11
  • 核心提示: 13世纪初,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民族各部落,蒙古社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与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频繁交往,蒙古民族的

        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吸收了兄弟民族医学的精华,丰富了自己的内容,形成以问、望、触为主的诊断学。18世纪,罗布僧苏勒和木写的《脉诊概要》和伊希巴拉吉尔的《甘露之泉》的“诊断之法”章里所述的“切脉、检尿、问诊、凭经验诊察、舍取诊察”等五种诊察法;伊氏之《白露医法从新》中的外伤和脱臼的诊察法等,都是把传统诊病方法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又如19世纪,蒙医学家罗布桑•却佩的《蒙医药选编》,20世纪蒙医学家吉格木德丹金扎木苏的《观者之喜》,伊喜丹增旺吉拉的《珊瑚验方》等书,对疾病的诊断均有专章论述。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理论体系的完善,按人体结构和疾病种类,逐渐有了分科。如伊希巴拉吉尔的《白露医法从新》,是一部以临床各科为主的著作,分为内科、热病科、传染病科、五官科、脏腑病科、妇科、儿科、杂病科、胎疮、外伤、突发病以及各种中毒症等十三个大科。并附入脉诊、尿诊、腹泻剂、脉泻剂、催吐剂、配药须知事项、药物炮制法、针刺放血穴位等内容。同时也记载了蒙古人在几百年前首先发现鼠疫的传染源之一——旱獭。
        医学教育方面,古代主要由祖、父辈传授于子孙,或者拜师学医。后来到明末清初,象绰尔济墨尔根、伊桑阿等名医,以带徒方式培养继承人。17世纪以后,随着喇嘛黄教的传播,蒙古各地修建很多寺庙,较大的寺庙里成立了叫“曼巴拉仓”的蒙医学校,开始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医学教育。这种学校虽属寺庙,且有佛学教育的形式,徒弟皆为喇嘛,但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成为医学教育基地而为蒙医药学的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近代著名蒙医药学家多数出自这种学校。
        近代,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重重压迫下,蒙医被看做原始庸医而受排斥、歧视,处于险些被消灭的境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