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区的回族药农、药工有着丰富的认药、采药、用药经验,他们将药材的生长形态与药物的作用联系起来,基本上符合祖国中医学四气、五味的规律。
• 肉质性清凉,绒毛治外伤。
• 乳汁多含毒,芳香止痛良。
• 空心驱风寒,有刺排脓疮。
• 线条叶凉血,心形性味刚。
• 竹形叶利水,黄花解毒强。
• 腥臭杀虫痒,色红理血长。
如:生地、元参新鲜根茎清热滋阴降火;马齿苋、仙人掌清热解毒;西瓜解暑;蒲黄的花粉、骨碎补绒毛止血;大戟科白狼毒、续随子的茎中乳汁有毒;木香、玫瑰花、水菖蒲味芳香行气止痛;紫苏、白芷、升麻茎秆中空,药用部位有解表祛风寒作用;皂刺、三颗针排脓愈疮;白茅根、麦冬、知母、百合叶形呈线条状有清热凉血作用;大黄、二丑、黄药子叶呈心形有消泻攻下解毒、攻逐外邪作用;
竹叶、鸭跖草质轻味淡有利水作用;大黄、黄连、黄芩等根茎为黄色,有清热解毒消炎作用;青蒿、洋金花、百里香有腥臭味,常用治疗皮肤瘙痒;鸡血藤、红花、鸡冠花色红有活血止血作用,等等。当然这些表象的描述还缺乏更多的药理及临床验证,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