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中体现在《布栓兰》一书中。《布栓兰》是傣语称谓,汉语可译为“爷爷对儿孙的教育”。《布栓兰》是西双版纳傣族伦理道德的凝结,千百年来,一直是傣族人民必读的一本礼仪、伦理道德教科书。《布栓兰》流传形式有口头传授和文字记载两种。成文本分为“贝叶本”和“绵纸抄本”两种。
《布栓兰》贯穿的是傣族的伦理道德观念,实际是一种行为准则。对老人、小孩、未婚男女青年、已婚男女、佛爷和尚、百姓、官家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人规定了应该遵守的礼仪,应该如何为人处世。《布栓兰》的思想和内容对傣族社会影响十分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的内容被编成了祝福词、颂词、祷告词、谚语。在傣族贺新房、节日、婚礼、拴线、小孩满月取名、祭祀的传统仪式上,都能听到用《布栓兰》训条写成的祝福语。在贺新房时,章哈会对新房的主人唱道:“今天是吉祥的日子,天神把太阳的光挥洒进火塘,全寨人千百双勤劳友爱的手,热情为善良的主人立起了新房;互帮互爱是祖先的规矩,勤俭持家是做人的美德,《布栓兰》自古就教育我们,房柱立在大地上,当家夫妇创业要勤劳;田地等着去耕种,池塘等着去养鱼,明天又是你最忙的日子,祝贺新房主人万事如意!”在婚礼拴线仪式上,主持婚礼的老人,用《布栓兰》的有关训条启发新娘新郎道:“果树长大要结果,鸟儿长大要成双。今天你们二人结为恩爱夫妻,别忘了父母养育之恩。要感谢村寨的水井和房屋,是寨神保佑了你们,是众乡亲给了你们欢乐。《布栓兰》早就谆谆告诫:当丈夫要懂得事理,当媳妇要懂得规矩,鸡上楼别用棍棒打,老人在楼下时别在楼上乱走动;水不满缸要勤挑,米不满箩要勤舂;泡米要先看屋檐,蒸饭要抬头看大架架……”
傣族的许多文学作品、故事传说也贯穿着《布栓兰》的思想道德观念。从现存的许多唱本看,《甘哈西林龙》、《玉拉窝》都是根据《布栓兰》的礼仪要求改编的。
《布栓兰》要求人们勤劳,要掌握劳动的基本技能,告诫人们“劳动的人;勤劳的人,人人敬佩。”“姑娘要勤快,不能懒惰和贪玩,要学会纺线、织布、缝衣服、刺绣;要会养猪、鸡、鹅、鸭……”小伙子“要会上山打猎,下河捉鱼,要会盖房,围篱笆,要会耕地,要会编箩筐,织鱼网,要有一门好手艺。”男女成家后,“丈夫是家庭里的栋梁,要负起繁重的家庭生产劳动,地要种的肥,田要开得宽,要会制作犁和耙,要能养活妻儿老小,不能随便欠债……做妻子的要会料理家务,保证早晚饭菜,养肥猪、鸡、鹅、鸭。”又说:“夫妻要共同负起家庭生活担子,关于猪、鸡、鹅、鸭的处理,因大部分时间是由女方喂养,所以一般情况下,是由女主人点头同意;而男主人大部分时间是喂养牛、马,关于它们的处理,则由男主人表态。”
在礼仪和社会道德方面,《布栓兰》强调“要尊重长辈和老人,听长辈和老人的话,从长辈们面前走过时,要收拢裙子,弯下腰轻步而过;老人在楼下,你不要在楼上来回走动。”青年男女说话要和气,举止要文雅,要懂得称呼自己和他人。同时还告诫青年人要善于分辨哪一种人才是值得结交的朋友。《布栓兰》认为:“不懂得称呼‘卡、怀’(对自己的谦称)的姑娘不能要,对人举止粗鲁失礼的小伙子不能结交。”谦虚在傣族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在傣族各成员间,凡对方年龄比你大,或知识比你广、年龄不一定比你大者,你都要谦称自己作‘卡’,以示你对对方的尊重,也表明自己有教养,懂礼貌;凡对方年龄比你大者,这无疑你要谦称你自己作‘怀’;只有同辈间才可能直接用‘哈’或‘孤’,即‘我’这对等称呼。如果对长辈称‘孤’,那就是被人看成是狂妄自大傲慢无礼之人。”在穿戴上要求整洁美丽。由此产生了一句谚语:“身外穿的人人看得见,肚里吃的人家不会剖开看。”
在讲到人与人、寨与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布栓兰》认为“一棵树不成林,一根木架不起桥;一个人的本事虽大,也难抵御漫天而来的灾难和风沙。”“大家对你的新任,原因来于你对周围每一个人的同情与帮助。”“众人爱可把你举到竹稍,众人恨可把你摔落谷底。”
《布栓兰》培育了傣族勤劳、正直、善良、团结、友爱、重仪表、讲礼貌的社会伦理道德,有力保证了傣族社会长期的和谐与稳定,成为贝叶文化中的闪光部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