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医院或藏医科中,都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如x线机器、B超、心电图机等等,进行藏西医结合医疗,逐步走向现代化。
医疗人员成倍增长。如:对24所藏医机构的统计,共有藏医药技术人员343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6人,占7.5%;中级职称的有44人,占12.8%;其余属初级医务人员。技术人员的结构基本上是合理的。
与西藏地区的藏医一样,青海地区藏医也以治疗一些常见病见长,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乙型肝炎、骨髓炎、皮肤病,用药浴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疗效很好。
安多地区藏药的制造也有很大的改进。多数藏药制造也都实现了半自动化,采用机械生产,诸如球磨机、筛选机、粉碎机、糖衣机等等。仅青海省10多所藏蒙医院的统计,1990年一年制造了1.3万千克藏药,并远销全国各地。
二、藏医教育
藏医在旧社会里只从寺院的“曼巴札仓”培养,人数极为有限。西藏的“门孜康”历史虽然比较悠久,但培养出来的接班人为数也不多,且主要是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
西藏和平解放后,情况逐渐改善。在门孜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藏医院,也培养一些接班人。一直到1983年,自治区开始正式建立现代的人才培训基地,即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正式培养藏医学生。1985年,西藏大学设立了藏医系。到1989年,正式建立了西藏藏医学院,这是第一所藏医高等学院。
藏医学院之下分设大学部、中专部,截至1991年,全校共有学生340人,总建筑面积达
14 400多平方米,还设有图书馆、留学生部等,另有藏医及天文星算研究所。
这样,从1961年开始,从这里培养出来的各级藏医人才,已经达到500多人,其中高等藏医人才共有70多人。除此以外,还接受自治区及区外进修藏医人才将近200人,主要来自邻近省区的初级藏医,通过进修,使他们的业务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就青海地区而言,藏医人才的培养也是逐年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建国初期,主要通过吸收僧医、个体医进修,经过培训,成为国家正式的医务人员。截至1979年,全省属于国家编制藏医人才占所有藏医的1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开展,全省又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工作。仅以黄南藏族自治州卫校开设的藏医专业班来说,从1981年到1990年10年间就培养出藏医313人。青海省藏医学会在1988—1991年举办的6期培训班,就有600人以上参加学习。
1987年,青海藏医学院开始筹办,并计划从1992年招生,从此在安多地区也有了自己的高等藏医学校。
三、科学研究
西藏在和平解放之前,无科学研究可言。1959年以后,随着藏医各方面的发展,科学研究也逐步开展。70年代中期,在藏医院内成立了藏医研究组,以后逐步发展成研究所。由藏医院抽调学术水平较高的老藏医星算学家组成。研究工作包括发掘整理藏医古代文献和临床研究两方面。
就临床方面而言,对藏医擅长治疗的疾病,进行了较多的工作。如用藏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多年研究,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获得卫生部先进科技成果三等奖。又如藏医治疗细菌性痢疾,也取得较好的疗效,有效率达94%,从而改变了过去认为藏医不能治疗急性传染病的错误观点。
藏、西医结合研究藏医,是在我国中医政策,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如西藏藏医院与华西医科大学协作,对藏药进行研究,发现藏药红景天、茅膏菜含有抗衰老、抗高山缺氧的作用。还发现共有11种藏成药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消炎的作用。其中的珍珠七十味、常觉、芒觉、坐珠达西等都含有名贵的藏药成分,曾在国内多种评奖中获金奖、银奖等。
青海省也在1983年设立了省藏医药研究所,随后各州县中也有一些科研机构成立。1986年还成立了青海省藏医学会,有会员100余人,在省内外藏医学术交流上起到很大作用。
四、继承发扬
藏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古以来藏医史上就出现过很多的文献著作。虽然至今尚无精确的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地说,藏医古代文献之丰富,是仅次于汉族中医的一种民族医学,这在前面已作了重点介绍。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