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药现代化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药现代化 > 唐汉论语 > 正文
  • 治好“长江病” 中医理论可借鉴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9-05-18 17:33:01
  • 核心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科学运用中医理论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

    科学运用中医理论思维治好“长江病”,是“天人同源、天人同道、天人相应”中医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理论在治理长江攻坚战中能够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基本原则可取法《黄帝内经》,基本原理可借鉴系统中医学。

    挖掘《黄帝内经》思想,确立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的代表,是中医发展的根基,是中医思想的源泉。宋朝的林亿认为,《内经》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可以广生于无穷”,其智慧取法于天地自然之道,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基于“和谐共生”的自然观认识长江生态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健康长寿的前提,人与自然具有类似的结构,遵循共同的规律。如《素问·宝命全行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邪客》说:“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内经》的这些论断,核心思想是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健康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长江生态也是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结果。自然之江河如人身之经脉,蜿蜒流注,是在周围环境的长期“磨合”中自然形成的,实际上,对全世界蜿蜒河流的测量结果,还发现了一个规律,S形曲流的长度大约为河道宽度的6倍。这不仅可以减少水患,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滋养周围的环境,对水土的保持具有莫大的好处。河道的自然状态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土壤、山势、植被等,是河道与周围大环境和谐共生的结果。

    基于“亢则为害”的疾病观重视长江病

    《黄帝内经》认为,“生病起于过用”,凡饮食情志之类,若过用无度,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同理,任何人为因素的过度干预,无节制的资源开发与利用都会对自然生态造成极大的损害,对自然破坏不良后果将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现在长江存在资源匮乏与水质污染等问题,与人类对自然的盲目改造和过度使用有关系。

    基于“标本兼治”的治疗观祛除长江病

    中医治疗疾病强调“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如果病情急重,应先针对症状体征进行治疗,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如果病情不严重,就要找寻病因,从根本上切断病源,回复生命的机能和活力。对于长江生态问题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迅速解决,但治疗的主要路径是处理好长江及周边环境的关系。

    局部治理,急则治标——应该“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是中医调理经脉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即实证要祛邪,虚证要扶正。对于污水排放造成长江水质污染这一问题,应是邪气侵入导致长江经脉不畅,要下功夫治理相关企业,拆除近江地区的违规建筑,即所谓“盛则泻之”。对水源过度开采利用导致周遭环境水土的流失,需要加大力度予以保护,即所谓“虚则补之”。通过补虚泻实,可以用最短的时间修复创伤,防止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整体治理,缓则治本——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每一个脏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治疗不能“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整体调整,综合治疗。

    从整体来看,江河的治理也应该是系统工程,单纯被动的“补虚泻实”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系统中医学优势,从大生态、大环境、大系统入手,多方合作,开源节流,以回复长江的元气,才是根本举措。

    发挥系统中医学优势,探索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基本原理

    系统中医学是中医学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方法学精髓,它把人体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研究其运动规律、疾病防治规律等。所谓“复杂巨系统”是指组成系统的元素不仅数量大、种类多,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同时又具有多种层次结构的系统。人体系统、生态系统都具有生命特征,都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

    系统中医学思维适用长江生态治理

    系统中医学思维有三大典型特征: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整体性即系统性,强调从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和防治规律。联系性强调从人体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和防治规律。动态性强调从人体各部分的运动状态、而非静止状态认识和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和防治规律。

    系统中医学思维(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同样适用于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修复、保护工作。“长江系统”不是一个单纯的水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生态巨系统,该系统涉及的地域宽广,与多个省区有关,涉及的领域众多,与农、林、渔、水、电、矿、企等众多领域密切关联,关系复杂。

    运用系统中医学的整体性思维研究、解决“长江问题”,强调的是有关省区的整体观、全局观,以消除利益割据,但这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措施。

    运用系统中医学的联系性思维研究、解决“长江问题”,强调的是环保措施实施过程中,有关省区之间的互动性、合作性;强调的是环保措施实施过程中,农、林、渔、水、电、矿、企等众多领域的协调性、同步性。

    运用系统中医学的动态性思维研究、解决“长江问题”,强调的是环保措施要随着“长江问题”的变化而变化,核心政策要有连续性。

    系统中医学原理可助力长江生态治理

    系统中医学有数条基本原理,其中2条是有序性原理、自调性原理。

    有序性原理,即健康的本质是机能活动的有序化,有序性是人体系统的内在质的规定性,有序稳定是系统的最佳状态;疾病的本质是机能活动的紊乱化。有序与无序的变化决定着系统的进化与退化。

    自调性原理,即指系统对于来自内外影响系统的各种作用,都自主地进行反应,并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或应对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生命运动的本质可以说是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统一。

    运用系统中医学的有序性原理研究、解决“长江问题”,就是要恢复“长江系统”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彼此之间的有序关系,以确保“长江系统”的正向进化。

    运用系统中医学的自调性原理研究、解决“长江问题”,就是要恢复“长江系统”自身应对内外环境条件变化的能力,在某个要素或某个环节突发状况时,“长江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消解其负面影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