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一周年,在很多地方,中医药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提升基层中医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笔者认为,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要做到三个“给力”。
首先,医院管理者要“给力”。当下,很多县级中医医院发展不尽人意,特别是“不姓中”,让很多热爱中医药事业的民众不满。其原因多元化,其中有一点普遍存在,那就是院领导的发展中医药的思路不够开阔。
县级中医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院领导班子的管理能力和远见。随着社会进步和网络迅速发展,县级中医医院也应与时俱进,跟上“网络快车道”,才能适应民众对中医药健康的需求。比如,院长要率先开通微博、微信等便捷的交流平台,带动全院职工了解群众所需的中医药知识和信息,通过医院网站、院内刊物等传播医院的发展与文化等,让职工和百姓了解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最终,开启良好的、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全体动员模式,让中医医院发展符合中医药事业本身的规律。
其次,中医师要“给力”。中医师是中医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只有中医师的理论水平与技术提高了,中医医院发展才能实现突破。可是,有的县级中医医院没有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
医院应努力为每个中医师提供个人提高和发展的机会和空间。比如,中医医院应该统一组织青年中医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有条件的中医院还应广泛开展师带徒工作,构建合理的中医药人才梯队。另外,应完善中医师科室轮转与定向培养工作。在统一的科室轮转之后,再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评估,适合从事内科的分配到内科、适合从事妇科的分配到妇科等。最终,让每一位中医师在40岁左右时,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长。
再次,县级政府要“给力”。优秀的中医人才需要鼓励。笔者认为,县政府应该在宣传县内优秀中医药人才方面做到“给力”,只有让一些典型中医药人才“露出水面”,有效带动整个行业“水涨船高”。
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应该把中医药事业当作一项“民生工程”来抓,只有百姓的健康得到保障,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执政为民”。
总之,县级中医医院发展还有很多路要走,如何探索出一条“全国通行”的大道,需要所有中医人一并探索。在笔者看来,先做到这三个“给力”,或是县级中医医院发展好的有效路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