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字稚川,东晋丹阳句容人,约生于公元284~363生,自号抱朴子。
传统医学认为,树有年轮记岁月,人青年龄知花甲。五脏有年龄知衰老程度,暴脾则伤肝,肝功下降,肝龄自然高于常人。肝主疏泄,肝藏血,肝龄高低与疏泄藏血功能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如何真正减肝龄,是中医养生保健探寻的课题。
肝龄高疏泄差,气急太过则血随气逆.气机郁结,血行不畅,毒素沉积形成瘀血,附于血管经络,而引发血压升高,诱发心肌梗塞、脑梗出血。久气难消则引发抑郁、烦躁易怒、健忘头痛、失眠多梦、心悸、胸闷气短、心痛等症状表现。
肝龄高肝不藏血,妇人容颜易衰老;肝血虚,摄血无力,月经紊乱,气血双亏,脸色黄暗,并可伴糖尿病,视物晕花,四肢酸痛以及更年期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葛洪根据上古医典《黄帝内经》提出:“百病之源,五脏为根”“五脏犹如亲兄弟,动一脏则牵引全身,治肝必须五脏同调。”葛洪多年隐居深山老林,以食各种野果、野菜为生,在采药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植物具有特别的药用价值,按性味归经,分门别类。葛洪在他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录有三藤疏肝六大金刚治肝病:用壮医药青藤、四方藤、万筋藤、过岗龙、州芎、红杜仲六味药组成,五脏同调,疏肝减龄。他在广两十万大山深处又采集了三爪龙、狮子尾、土生地、老鸦嘴、千斤拔、玉郎伞、牛大力、高山龙、五爪龙、黑老虎根等民族药组成保心疏肝健脾润肺强肾的五脏同调之方剂,并指出这些出自广两的民族药材是道地独一无二的。
葛洪认为藤类植物药可爬满天,通四海,其特点是具有强劲和坚韧性,只要有一丝空间,它都可穿爬过去。肝龄高犹如久旱无耕的田地,表面僵硬需翻土,第一步就要破坚壳,深翻耕耘,三藤可破坚开壳,疏通经络,疏肝养血。
据《滇南本草》记载:“青藤又名土木通、岩见愁;四方藤又称春根藤,伸筋藤;万筋藤又称松根藤、大接筋藤。三藤药性甘平人肝经。”三藤为上通下达,主攻肝气郁滞,疏肝养肝之妙药,再加入过岗龙、川芎、红杜仲谓之六大金刚,功效相得益彰。
葛洪倡导保心养肝、健脾疏肝、强肾保肝、润肺滋肝,五脏同调的整体观点,值得发扬传承。葛洪开首用民族药之先河,在后世普及应用壮药、苗药、瑶药等方面,做出了典范和极大的贡献,被誉为“应用民族药之先驱”,而被后世人之敬仰和尊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