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几千年的传承,对医生的别名也称谓颇多。古代对一般医生的称谓,多称之为医工,其最早见于《内经》,“上工洽未病”就是对良医的称赞。汉代设医工长是主管宫廷医药的官名,唐代“医工”“针工”均为对医生的称道。对古代医生的别名略作统计,则有待诏、博士、牙推、郎中、大夫等名。唐人张祜《病宫人》诗有:“药饵无征待诏愁”之句,可见唐代医生亦称为待诏。辽代时翰林医院设医待诏之职。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唐代太医署列医博士、按摩博士等职,则知当时医生称为博士。牙推之名,见于元人杂剧,关汉卿的《拜月亭》、马致远的《岳阳楼》、尚仲贤的《王魁负桂英》、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等剧作中均称医生为牙推。牙推也作衙推,陆游《老学庵笔记》:“陈雅诗云:‘陈雅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李牙推。’”李牙推即为医者也。其实牙推之名起于南宋之前,据《北梦琐言》所记,后唐庄宗刘皇后之父曾以医为业,负药囊
直入后宫,自称刘牙推访女。《旧唐书•郑注传》:“元和十三年,李塑为襄阳节度使,注往依之,塑得其药力,固厚遇之,署为节度牙推。”据此,牙推之名于唐时已有之。至于郎中、大夫之谓,并见于洪迈德《夷坚志》。可见宋代已有其名,后直至明清时代则多以此称谓医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