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北宋乾德年间晋王赵匡义喜添三儿子赵德昌(后来的宋桢宗)。小王子生得乖巧伶俐,招人喜爱。惟有一事让晋王心绪不安,小德昌消化功能欠佳,经常闹腹泻、腹胀,胃口食欲差,身体消瘦,面色不红润。
数个月过去,王府太医几经详诊细治.开方遣药,小德昌汤药服用不少,肠胃病仍不见好转。晋王不悦,将太医逐出王府,并派人张贴告示:“凡治愈王子疾病者,赏金千两,封地百亩……”。一时间,附近“名医”闻讯纷纷前来献方治病,可小德昌的病情仍无起色。
一天,一位银须老翁揭下王榜,直奔王府而去。老翁经过四诊合参.思绪片刻,胸有成竹地从随身带来的葫芦中,取出四包药粉,交给侍从,嘱用乳钵加水磨成浓汁再煎煮半个时辰,让小王子喝下。大约两个时辰,小德昌肛门排气,接着两便同下,过了一会儿,便闹着想吃东西。老翁吩咐继续服药三日后,小德昌饮食正常;又过了一段时间:小德昌身体逐渐恢复,脸色红润,肌肉充实。晋王见状大悦。他看到老翁精通医道,就劝其留在王府潜心研究,而王府常用的御药也由他研制。原来,老翁姓游名连俊,字长卿,衡山人,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名医。他给小王子服用的药叫“四磨汤”(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四味药各等分,磨成浓汁),是游连俊祖传秘方,婴幼儿肠胃疾患用后可行气导滞,对调和肠胃也十分灵验,而且没有不良反应。后来“四磨汤”成为王府理气和儿科肠胃病专用药。
游连俊受到晋王恩宠,数年后告老还乡,回到衡山开了一间药铺济世救民之疾苦,传授医道。由于“四磨汤”疗效显著,当地老百姓纷纷前来购买,用以调和肠胃,治疗饮食内滞、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老少幼婴皆宜。而游连俊揭榜献方救王子成为美谈,一直盛传在三湘大地。
四磨汤中槟榔、沉香均能降气。配合天台乌药调顺逆气,使喘息满闷得以宽舒,又恐三药伤气,所以再加人参,使不致损耗正气。体实气足的人,可用枳壳代替人参,增强治逆气的作用。由于四磨汤中药物都较坚实,并非煎不能出药性,但煎久又会使芳香的气味散失而削弱疗效,所以游连俊采取先磨汁再和水煎沸的独特方法,故名“四磨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