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却未必知道李时珍在从医之前也经过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只不过他不是弃医从文,恰恰相反,他是弃文从医。
李时珍之所以在中国的医学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最主要的是因他的《本草纲目》一书,这本书给后来的从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被外国人称为“东方药学巨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其实李时珍一开始并不是把从医当成自己的理想。李时珍的父亲与爷爷都是相当不错的医生,他们都希望自己家里出一个读书人,希望有一个人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仕途,不再行医。可是这个希望一再地落空,最后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李时珍身上。
然而,李时珍一生却只考中过一次秀才,以后都以落榜告终。据记载,李时珍考中秀才后还参加过三次乡试。第一次参加乡试是在他17岁那年,地点在武昌,然而他因患眼病,加之紧张,三场考试过后,最终名落孙山。落榜后的李时珍不久娶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吴氏做妻子,吴氏并未反对他考取功名,还经常鼓励他。
公元1537年李时珍第二次参加了在武昌举行的乡试,依旧榜上无名。要不要再考呢?李时珍有些犹豫,然而父亲李言闻却极力主张并支持儿子继续考下去。3年后的秋天,他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再次失败。自此,李时珍对科举考试失去了信心。他暗下决心,从此专心跟随父亲去学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