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俊(17世纪中叶),字禹载,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他年近四十时,弃儒习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求治者甚多。撰有《伤寒论三注》、《温热暑疫全书》、《金匮玉函经二注》等书籍。
周扬俊对外感病多有研究,他把温、热、暑疫与伤寒加以区别,认为伤寒仅存一时温热暑疫,每发三季,为时既久,病者益多,并力主四者皆属热证,治疗应以寒凉为主。
周扬俊治伤寒,能扬长避短补缺,以体现辨证论治为主要目的。他于辨证,既注意辨症状以揭示证候的实质,又重视类比证候,析同审异。证准确后,施治的关键即在方药的选择运用,所以周扬俊很重视对方剂的研究。
对温热暑疫的治疗,周扬俊在综合前人之说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温热病发病的认识,他主张伏邪之说,认为“冬有温病,先开发人之腠理,而寒得以袭之,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至于春对强木长而水不足以供其资,始则当春而温,木旺水亏所郁升发。火气燔灼,病温而已矣。其所伤者寒也,所病者温也。所伏者少阴也,所发者少阳也”。
另外,周扬俊推测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时为外感病全书,温热病证散失者尤多,致使今之《伤寒论》大部分叙述风寒之邪形成的病证。所以他在《伤寒论三注》中以较大的篇幅,增加了暑病、春温、热病、湿温、阳毒发斑、疫病及小儿热病等温热病证20种,采先贤论温热病之精华,以补《伤寒论》之不足,谋求寒温合论,以指导临床对外感病的治疗,对中医外感病的论治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