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鼓峰(1623-1670年),名斗魁,字旦中,浙江鄞县人,清初名医。高鼓峰年少时喜好书法和医药方书,因为举兵抗清败归,于是由儒学而精医,起痼扶衰,一时名声大振。他行医于吴越间,著有《四明心法》(又名《医家心法》)、《四明医案》,发挥张景岳、薛立斋、赵养葵诸家学说,并参以自己的经验,为后世诸多医家所推崇。
高鼓峰认为人以元气为本,病以内因为主,治疗念念不忘顾护元气,并认为“人之元气有限”,故补不嫌早,攻不嫌迟,用药偏于温补,主张用扶正的手段以达到祛邪的目的。他不仅将温补学说广泛运用于内伤杂病,并且用于外感热病,强调“今真伤寒绝无。虽发于严寒,亦当作内伤治”。其论不免偏激,但他以大剂参、芪、归、术、炮姜益气助阳,鼓邪外出,兼进热粥以助药力,乃得战汗而解。他创用益气助阳之法,以治疗温病后期阴损及阳,以及亡阳厥脱之证,乃清代温病学家所不及。
高鼓峰不仅擅长用八味丸补阳,而且对用六味饮化裁治疗阴虚火旺之证,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气阴两虚的肺痨,用人参补肺汤,即六味丸合生脉散,加芪、术等;阴虚火旺的便秘用六味饮加苁蓉等。特别是对郁证的论治,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疾病无论内外,皆由“拂郁”而起,强调“七情过极,必生拂郁之病”。对于郁证的治疗,一般多以逍遥散、越鞠丸加减。
另外,高鼓峰对于杂病的治疗亦有不少独到之处。如对痢疾的治疗,他提出“治滞下,当调气不当破气,当和血不当利血”。这在近代临床上用于消化性溃疡、痉挛疼痛、隐血而无便秘的病例已证明了其确切的疗效。
高鼓峰习医20余年,钻研《内经》,论病偏重内因,重视脏腑功能失调,尤其着眼于真阴真阳的偏盛偏衰和六味、八味的加减运用;治疗上着重调整水火之偏,补上升阳和疏肝理郁,偏于温补,并有一定的创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