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叔微(约1079-1 154年),字知可,真州 白沙(今江苏仪征)人。曾为翰林学士,故有“许学士”之称。
许叔微11岁时,父母相继病逝。所以他认为学医“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后世”,故于业儒之外,勤奋学医,终成一代名医。建炎初(1127年),真州 疾疫大作,许叔微为人治病,不分贵贱,悉心疗治,不计报酬。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对《伤寒论》的研究更有心得,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仲景脉法三十六图》等,为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
许叔微治学既重视理论,又能联系实践,对《伤寒论》的研究及杂病的论治,均有所创见。
因虚受邪,留而成实。许叔微认为人体发病的原因固因于虚,但受邪致病后因邪气留滞而成实证。所以在杂病的证治中,许叔微又提出“先去邪后议补”的见解,即使对年老体弱、正虚邪盛之人,也主张以祛邪为先。因此,在他的许多治疗用药中,常用辛热通宣法以攻逐寒邪而收到邪去正安的效果,这给后世祛邪学说以很大影响。
重视脾肾。随宜用药。许叔微十分重视脾肾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视脾胃为维持全身脏腑气血正常生理功能的砥柱,脾胃功能失常是疾病产生的重要根源。所以在临床上他常把调补脾胃的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并以健脾开胃作为理虚大法用以治疗各种虚劳之证。他又认为:“肾经虚则乃五脏六腑衰极而渐至肾。”于临证强调补肾,其补肾之法,包括补益肾精及暖补肾气两个方面。在暖补肾气时,他戒用刚燥而力主温润之法,认为硫磺、钟乳等刚燥之剂,用于助阳补接真气则可,若用以补肾,正是肾之所恶。古人制方益肾,都取滋润之药,如八味丸、增损肾沥汤,皆用地黄为主,这才是补肾的正法。
许叔微对脾肾的论治,十分重视人体精气的生化与肾气“真火”的密切关系,并将肾气真火与脾胃比喻为薪与釜的关系。因此,凡遇脾元久虚,饮食不进,泄泻不止或消渴的病症,他用附子、肉桂、补骨脂及二神丸以暖补肾气,这对后世命门学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同时,许叔微在治疗肾亏时,也同样重视脾肾关系,观其正补肾经的增损肾沥汤、治疗肾虚的麈茸九等方中都不乏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大枣等补脾药物,这充分反映了他脾肾并重的观点。可见许叔微重肾在于维护精气与真元,重脾在于安谷生精,谷气之生有赖于肾气的蒸煦,而精气必生于谷气j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足见其对脾肾理论的深刻研究和独到见解。
杂病论治心得。许叔微对杂病的论治,特别反映在《普济本事方》一书中。此书是许叔微晚年选集自己平生经验300余首而辑成,既有前人论述,又有独到的阐发。例如对“视一物为两”的目疾,世皆以补肝常法论治,而许叔微按经脉循行径路,独主用“驱风入脑药”见效。他还善于运用前人制方法度,机动灵活地去化裁古方、创制新方。
总之,许叔微在学术上探微索奥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而且对后世的临证应用尤多启发;他在理论上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对后世医家均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