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约1056~1093年),字审元,蜀州晋原(四川崇庆)人。唐慎微出身世医之家,学习刻苦,举止朴实,具有高超的医术,对经方尤为专长,成为一代名医。
元祜间(1086-1093年),蜀帅李端伯召他至成都,行医多年。唐慎微医德高尚,一生热心于收集流传于民间的医药经验,因此谢绝为官的邀请,长期在民间行医。他治病不分贵贱贫富,不避风雨寒暑,有求必应,从不向病人索取诊金财物报酬,只求病人及其亲朋好友以其抄写的效方良药知识为酬。因此人们都愿意与他接近,把所知好方良药告诉他,即使从经史诸书中发现的医药知识,也“必录以告”。正是在上述积累和研究的基础上,他于公元1082年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慎微在医药上的最大贡献是著述药物学专著《证类本草》,总结北宋以前历代药物学成就。其内容非常丰富,载药1558种新增药物达476种。每药均有附图,查阅时有按图索骥之便。在药物主治等方面,详加阐述与考证,每药还附以制法,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炙资料。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唐氏选辑书目达200余种,除医药著作外,还辑录了“经史外传”、“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医药方面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唐氏在辑录古代文献时,忠实于原貌,以采录原文为主。因此,许多后世失传的本草、方书得以保存,对研究六朝、隋唐、五代的药物和方剂学,对辑佚和整理古典医籍,提供了宝贵资料。唐慎微首创了方药对照的编写方法,多被后世本草沿用。全书载古今单方验方3000余首,方论1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方药经验。
《证类本草》自刊印后,曾先后被政府多次增补,作为国家药典而颁行全国,在我国流传了500余年并传至朝鲜、日本,足以证明唐氏对我国药物学所作的贡献。英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指出:《证类本草》“比15世纪和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