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专家提醒,秋季养生,凡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精神情志,皆以“养”和&l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专家提醒,秋季养生,凡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精神情志,皆以“养”和“收,,为原则
苦夏结束,人们的食欲逐渐“复苏”,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贴秋膘,不过专家提醒,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从炎夏的状态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因此添加荤食要循序渐进。患有胃肠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风等疾病的人,也不宜过量摄入荤食。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更要注意保养肺气,避免发生呼吸系统疾患。宜多吃生津增液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等。
立秋进补的原则是“少辛多酸”。《素问•月庄气法时论》说:“肺主
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适当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养肝。要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可使体内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另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础。
与荤食相比,叶类、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食补功效更好,如茄子、鲜藕、绿豆芽、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不过,吃生冷的瓜果需谨记“秋瓜坏肚”,因为暑热未尽,进食过量易损伤脾胃,所以吃水果要把握好量。中医养生还提倡立秋后每天早晨喝粥,粥利于健脾,可助.脾胃滋阴,平衡健旺的阳气。
起居运动方面,立秋后阴气始起,宜早睡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热未尽,虽有凉风时至,但天气变化无常,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可逐渐增大运动量,运动时要选择舒缓的项目,如慢跑、爬山、游泳等。
精神调养方面,应收敛神气,心平气和,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保持愉快的心情,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忌忧郁恼怒,以适应秋季清肃的气候特征。
此外,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古人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延缓衰老的饮食良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