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大戏曲家李渔的名著,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书论及生活中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植、医疗养生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民国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等文学大师对此书均十分推崇。林语堂称其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闲来看书,李渔的《闲情偶寄》,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李渔对于孔子养生的推崇,可谓到了无可附加的程度。他说:“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让我们来听听李渔的一番高论,对于我们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养生教育。
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颐养”一章“坐”之一节中,如此写道:“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何以知之?知之于,‘寝不尸,居不容’二语。使其好饰观瞻,务修边幅,时时求肖君子,处处欲为圣人,则其寝也,居也,不求尸而自尸,不求容而自容。则五官四体,不复有舒展之刻。岂有泥塑木雕其形,而能久长于世者哉?‘不尸不容’四字,绘出一幅时哉圣人,宜乎崇祀千秋,而为风雅斯文之鼻祖也。吾人燕居坐法,一当以孔子为师,勿务端庄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缚而为胶柱难移。抱膝长吟,虽坐也,而不妨同于箕踞;支颐丧我,行乐也,而何必名为坐忘。但见面与身齐,久而不动者,其人必死,此图画真容之先兆也。”
李渔在“颐养”一章中,还有一节“爱食者多食”,也专门提到了孔子“生平爱食之物,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春秋之时,并无本草,孔子性嗜姜,即不撤姜食;性嗜酱,即不得其酱不食。皆随性之所好,非有考据而然。孔子于姜酱二物每食不离,未闻以多致疾。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此即调剂君臣之法。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姜酱与肉较,则又肉为君而姜酱为臣矣。虽有好不好之分,然君臣之位不可乱也。他物类是。”
李渔的评价,可谓是知者之言,足见李渔深受孔子的影响。他的著作,处处可见其真知灼见,若反复咀嚼,深刻体味,自然收获良多。
我想,李渔如果也能与朱熹一样,写一部《论语》注书,一定生动可读,能够直指道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