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睡眠是一味良药。睡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能给人补充能量,让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古代养生家认为:“少寐乃人之大患。”因此,宋代诗人陆游《午梦》中写道:“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睡方何在?睡乡有路在心安,古人云:“先睡心,后睡目。”即睡觉时排除一切杂念,不再思考问题,保持心情恬淡虚无,举念即除,渐除渐少,自会得以安眠,最重要的是心静、忘己。所以,古之“寤、寐”有别:“神栖于目谓之寤,神栖于心始为寐。”只有“心”与“神”相会,才能真正入睡。如七情火动,思潮翻滚,怎入梦乡?《延寿药言》说:“临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将一切顾虑抛尽……神志安宁,入睡必易。”
历代养生家都一致认为,若饱食之后不可立即寝卧,饱食即卧,影响消化,干扰睡眠。《彭祖摄生养性论》说:“饱食偃卧,则气伤。”《内经》亦说:“胃不和则卧不安。”《陶真人卫生歌》说:“晚食常宜申酉前,何夜徒劳滞胸膈。”意为晚饭应在睡觉前4个小时为宜。
孔子曰:“寝不言。”即睡卧时不可言语。《老老恒言•安寝》亦说:“寝不得大声叫呼。”睡觉时,不要在床上过多的言谈欢笑,入睡贵在神静,多言语则神动而躁,故寝则如五脏钟磐不悬,不可发声,多言则伤气。凡人卧下,肺即收敛,如果言谈过多,心耗肺气,扰乱心神,必躁而不安,难于入眠。
古人的睡眠讲究姿势,《论语》云:“寝不尸。”即睡觉时不要仰卧。什么睡姿为佳,古人有一睡诀:“左侧卧屈左足,屈右臂,以手上承头,伸右足,以左物置右股间。右侧卧反之。”这种方法未免拘束,其实睡姿以舒服为宜。古人说:“睡不厌蹴,觉不厌舒”,睡时宜侧身屈膝,则精力不散。至于睡的方向,《礼记•玉藻》里讲“恒东首”,即一年四季均头向东睡。据说是因日出东方,“恒东首”是“面生气而卧”,于人体有益。《保生心鉴》则提出:春、夏“首宜向东”,秋、冬“首宜向西”。古人还日:“醒即转动”,醒时转动身体,可使脉络流通,不然会感动半身板重,有害身体。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曰:“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养成良好的睡眠规律,有利于养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