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养生诗佳作甚多,茶余饭后细细玩味,十分有趣,对养生也颇有裨益。
人至老年,不管其寿高如何,乐观旷达,就能无忧无虑,内心欢乐。怎样才能“心乐”呢?北宋名家程颢的一首诗给了我们启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认为老年人生活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淡泊名利,欣赏大自然美景,修身养性,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归田园居》诗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首典型的养神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生命在于运动,勤用脑,多活动。诗坛寿星陆游,一生坎坷,却寿至85岁高龄。他对延年益寿的学问相当关注,并颇有心得。诗云:“吾身本无患,卫生在得宜。一毫不加谨,百疾所由滋。”他常参加一些农田劳动,活跃身心,抵御衰老。诗云:“八十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午窗无一事,梨枣弄诸孙。”陆游年老时,仍手不释卷,“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他年逾八旬仍笔耕不辍,自感“无诗三日却增忧”。
心胸开阔,旷达乐观,是健康长寿的要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逢乱世,饱受折磨,以致他百病缠身。自居易到了不惑之年,方知“不得长欢乐”,是“人生不满百”的原因,从而开始注重情志养生,逐渐变成了真正的“乐天派”。诗云:“始知年与貌,衰盛随忧乐;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表达了诗人正确对待老与病这种客观现实的辩证唯物论观点。他在《达哉乐天行》一诗中说:“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这正是他乐天精神的写照。
旅游能增进健康。清代诗人袁枚被誉为“代文星兼寿星”,他的诗“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干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道出了他之所以长寿,主要是因为他长期进行旅游活动,得到了锻炼。他生于康熙,长于雍正,仕于乾隆,老于嘉庆,终年82岁。诗人蒋夔曾作“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的寿词以颂之。
北宋邵雍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养生诗具有颇大的启迪作用,其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一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说明贪图美味会使人罹疾生患,七情过度使人致病,告诫人们以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理。
宋代大儒苏东坡因守正不阿,屡遭贬谪,身心交瘁,未老先衰。他倾注于养生之道,在《步月理发而寝》一诗中日:“羽虫见月争翱翻,我亦散发虚明轩。干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人霜蓬根。”他的健身术是游乐多行走,闲步发常梳,以促进肌体气血和顺通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