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时至今日,“治未病”得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同。笔者就其近年来[1]理论及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出“治未病”理论研究丰富,而临床研究欠缺,且主要针对慢性病,而对于急性外感病的研究有待于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治未病 理论 临床 研究进展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体现出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其后,历代医家对此理论也多有发挥和补充。时至今日,“治未病”已经发展成为预防医学的一个领域,得到了现代医家的广泛认同,现就其理论及临床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一、理论研究进展
1.“未病”理论
宋为民[1]将“未病”分为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日本学者有地滋[2]从现代遗传学角度阐释未病,将未病状态分为健康状态、“脏器相关性”未病、“免疫遗传学”和“遗传代谢学”的未病,认为“未病”相当于现代医学遗传意义上的“潜伏期”。 金光亮[3]认为《内经》所论“未病”有三层含义:其一为未患病的健康状态;其二为邪伏而未发病的状态;其三为疾病进程中邪气将要累及的状态。
2.“治未病”理论
姜惟[4]等探讨了“治未病”的含义,认为治未病包括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洪蕾[5]等认为“治未病”的关键在于防范,“治未病”的思想涵盖了所有未病、欲病、已病各阶段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商庆新[6]提出“治未病”概念的基本含义包括:人体处于未病的健康状态时,应科学养生,防止疾病发生;人体处于受邪而未发病的亚健康状态时,应及时调治,祛邪防病;人体处于疾病状态时,应合理治疗,祛邪除病,防止传变。金光亮[3] 认为《内经》“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未病先防,二是将病防发,三是既病防变。“将病防发”,即通过治疗邪伏未发之“将病”状态,防止疾病的形成。
3.研究方法及防治方法
宋为民[1]以全息法、时间法、体质法、微医学法、基因法、遗传毒理法、微量元素法、环境医学法、疾病检测法、生活事件法等新方法作为“未病学”的研究手段,[7]提出从基因水平来“治未病”,即从阻止基因突变入手,将疾病消灭于基因水平。有地滋[2]认为可以通过现代遗传调查和检测,及传统的中医辨证,在发病前阻断疾病的发生。祝恒琛[8] 将未病学的防治方法总结为预测法、试探法、反证法、筛选法、求同发、求异法、求变法、对比法、类比推法、正治法等。商庆新[6]指出“治未病”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和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其中,养护正气类调治方法主要包括功能调节法、规律调节法、习惯调节法、心理调节法、环境调节法等。祛邪于未发、未传类调治方法主要包括针药祛邪法、扶正祛邪法、外避内养法、先安防变法等。
4.“治未病”理论的应用
何志良[9]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无论是在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还是在预防其并发症,亦或是在防止其并发症复发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王永梅[10]等认为防止艾滋病传变加重,包括阻截病传途径与“先安未受邪之地”两方面。由于艾滋病始终是从肺脾虚损向肾之阴阳俱虚传变,从免疫增殖到免疫衰竭进展,所以治疗艾滋病当时时不忘“扶正固肾”。
逄雯丽[11]等按照“见肝实脾”的治未病思想,及“土克水”的五行相克规律,在治疗糖尿病“脾”病的同时,提倡积极固护肾气,这对糖尿病的治疗更具意义。孙云霞[12]认为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代谢综合征中,虽然没有出现血糖的升高,也可适当加入对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而对于糖尿病患者,佐用适当的滋阴药及活血化瘀药,对于减轻胰岛素抵抗有较好的作用。
周雍明[13]等提出“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对于肿瘤的治疗、防止其复发转移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扶正培本”等中药配合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能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甚至治愈。运用中医药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其相对的平衡,可以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肖俐[14]等指出对于治疗放疗副反应,“未病先防”就是要在出现各种放疗副反应之前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副反应发生几率,降低各种症状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对治疗的耐受程度。“既病防变”就是在治疗急性放疗副反应的同时,注意疾病的传变,尤其对于放射性肺炎等迟发的放疗副反应,应采取措施避免其发生。并提出了养阴润燥、活血等治法,来防治迟发的放疗副反应。冯艳[15]等认为中医“治未病”思想可以体现在乳腺癌——围手术期、围放疗期、围化疗期、术后巩固期等各个时期。
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治疗滑胎,有其优势和特长,不仅能防止滑胎的发生,提高保胎成功率,而且能使滑胎患者这一群体提高自身的预防意识 [16]。裴晓华[17]采用中医疗法调治患者情志,不仅可以防治乳腺增生病,还可以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这也是“治未病”思想的体现。
此外,中医“治未病”理论还可用于指导痛风[18]、甲亢[19]、肠易激综合征[20]、变应性鼻炎[21]及嗓音病[22]的防治。严可斌[23]在临症中体会,对一些反复发作,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过敏性及内分泌、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疗效确切。
二、“治未病”临床研究进展
梁承志认为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血管疾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其独特的配方和疗效能减缓心血管疾病病变的进程,有效控制该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4]。陈霖[25]以自拟的健胃愈疡汤(由柴胡、白芍、黄芪、白术、积壳、乌贼骨、白及、田七、炙甘草组成)加减,结合西药抑酸、保护胃粘膜、根除HP等治疗,经临床观察,对减少消化性溃疡并发症、提高愈合质量、降低复发率均有明显的作用。廖振贤[26]通过对75例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以两组方药进行治疗,观察血清中HBV标志物及HBV-DNA定量两项指标检测,得出治疗组(服用自拟“乙肝逆毒方”)疗效在第一与第二疗程都比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说明“乙肝逆毒方”具有调整免疫状态来改善转阴率,有效防止了疾病的传变或危变。张民[27]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治未病”原则,3年来采用“冬病夏治”疗法,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加减,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3例,取得较好的疗效。运用同样原理,叶景华[28]采用其自拟咳喘粉(咳喘粉组方:麻黄、细辛、白芥子、制半夏、杏仁,比例是1:1:1:2:2),取穴定喘、肺俞、脾俞等背腧穴,对慢性支气管炎病人能减少发病次数,提高生活质量。韩钟[29]等进行了灸法防治中风的实验研究和探讨,取穴中脘、关元、足三里(双)与大椎、脾俞(双),二组隔药饼灸(药饼为丁桂散加黄茂、防风、当归等研粉制成)。将受试者分为健康组(符合身心健康要求)、潜病组(存在潜在发病信息,无明显临床表现)、欲病组(出现早期先兆症状或体征),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结果显示灸治后各组细胞活性等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亦有显著提高。
三、小结
综上所述,运用“治未病”理论探讨预防和治疗的病种很多,但仅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临床研究比较少。已有研究中虽然涉及多个系统,但主要集中在慢性疾病上,而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有关急性外感病的报道很少,有待我们做近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2]有地滋.对“未病”的现时看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53,5(5):11.
[3]金光亮.《内经》未病概念与“治未病”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9(12): 804-806.
[4]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18 (4): 209-210.
[5]洪蕾,冼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 13(2):92-94.
[6]商庆新.中医“治未病”理论索解[J].山东中医杂志,2008, 27(4):226-227.
[7]宋为民.“未病”现代观[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5,11(1):4-5.
[8]祝恒琛.未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245.
[9]何志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881-1882.
[10]王永梅,符林春.从“治未病”入手论治艾滋病[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12-13.
[11]逄雯丽,张德宪,徐筱玮.既病防变在糖尿病并发症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简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9):37-38.
[12]孙云霞.试论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2006,19(10): 5-6.
[13]周雍明,朴炳奎.“治未病”思想在中西医结合肿瘤治疗中的指导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 26(9):2036-2038.
[14]肖俐,何秀兰.“治未病”理论在治疗放疗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13(1):66.
[15]冯艳,刘添文.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J].新中医,2008, 40(10):104-105.
[16]叶平.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滑胎预防干预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杂志,2008, 43(l):22-23.
[17]裴晓华.用“未病”的观点对待乳腺增生病[J].江苏中医药,2007, 39(11):8.
[18]唐爱华,李一凡.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痛风的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 17(16):2451-2452.
[19]黄江荣,向楠,杨帆.“治未病”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防治初探[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7):18-19.
[20]彭卓嵛,卢杰夫,张学松,李桂贤,黎波.治未病理论用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浅探[J].新中医,2008,40(6):110.
[21]王芳,谢强.浅析谢强教授应用“治未病”对嗓音病的防与治[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08,7(3):34-36.
[22]刘春燕,谢强.谢强教授用“治未病”思想防治变应性鼻炎[J].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2008,7(4):36.
[23]严可斌.中医“治未病”法临床应用体会[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2,17(3):9-11.
[24]梁承志.?a href="http://jbk.39.net/keshi/pifu/pifubing/490b3.html " target="_blank" class=blue>痈捶降げ蔚瓮瓒孕难芗膊〉淖饔每粗幸街挝床〉睦砺踇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25]陈霖.从“治未病”谈消化性溃疡的防治[J].福建中医药,2008, 39(3):56-57.
[26]廖振贤.中医治未病思想治疗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临床研究[C].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6,(10) :28.
[27]张民,郑承,杨晓云.中医“治未病”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3例[J].福建中医药,2008,39(4):9-10.
[28]叶玉妹.“冬病夏治”治未病——叶景华咳喘粉外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J].中医药通报,2008, 7(1):11-13.
[29]韩钟,居贤水.针灸治疗“未病”初步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6):245-246.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