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治未病理论 > 正文
  • 扶阳治未病

  • 来源:中华养生保健 作者:卢崇汉 时间:2012-10-31 08:44:00
  • 核心提示: 我们家族过去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在逢大的节气的时候,都要煮四逆汤,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来的人都喝上一碗,不管你是本地的也好,外地的也好,先喝一碗再说。附片都是10斤、20斤,放大锅里煮。在冬天,就是四逆汤加羊肉,还要加食茱

        我们家族过去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在逢大的节气的时候,都要煮四逆汤,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来的人都喝上一碗,不管你是本地的也好,外地的也好,先喝一碗再说。附片都是10斤、20斤,放大锅里煮。在冬天,就是四逆汤加羊肉,还要加食茱萸,食茱萸是红辣椒。冬至的时候,在那个节令,来人就可以喝,用来招待朋友的。不管大人小孩。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就提倡,我们如果抓住这一点,能够去温扶我们人体的阳气,你就不会得病,身体就很强壮。

        所以通过及早的介入,及早的去用,广用、早用、重用,就会达到一定的量,这个量是有个度的,一定要把握这个度,那么这就可以使阳扶而精血生,阳扶而阴退,阳扶而阴虚得消、阳扶而虚火回归,这就会达到克敌制胜的疗效。所以临证,常常用仲景的四逆、白通,其实,我们卢氏就更善用自己的四逆法这一类的变方。所谓四逆法就是附片、炙甘草、生姜,那么四逆汤是附片、甘草、干姜,干姜变成生姜,那么这就很广泛的就运用了。
        虽然加上很多其他药的这种组合,但是它都是以这个四逆扶先天元阳这一个基本点,这个是纲,所以纲举目张就在这里,始终封住这一点。

        如果能够真正的活法圆通,那么就能够解决很多问题。所以治病重在扶阳,用药多为桂附姜,对于桂附姜辛温扶阳的这些药卢铸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卢氏药物阐述》里面,就把《神农本草经》中我们常用的药都进行了阐述,这种阐述还不只是阐述这一味药本身的药性,还要阐述如附片和桂枝相合,附片和生姜相合,附片和干姜相合,附片与苍术相合,附片与白术相合,附片与砂仁相合,附片与芦巴相合,与羊藿相合,就是这一味药,他可以有很多结合体,但是这种结合体,他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两个  结合体的作用,三个结合体的作用,四个结合体的作用,五个组成的方的结合体的作用,它不一样,对这个问题,我当年跟叶橘泉老先生探讨过,他说这个太难了。那么就是说卢氏把它阐述得很清楚,这个就可抽象换爻了,你就可以把它组成一个你当时在这个时  候应该开出的方子。所以也就是一张方在时 令的不一样,用药就不一样,里面的取舍就不一样,这实际上就是《 周易》的抽象换爻、抽爻换象,卦都不同了。所以在对这个药的这种认识上,《卢氏药物阐述》是怎么评价的呢?“附子大辛大温大毒,大刚大烈且刚中有柔,能内能外,能上能下,为药品中最大一个英雄也。”这就是附子。用扶阳的理念去治病和使用,附子,“以之治人,人健而身轻;以之治国,人和而国泰。以之治天下,亿万年将成盛世也。 ”。你看这个谈得好高,就是说以扶阳的理念,去使用附子这类的药,实际上就可以把国人的体质改变了,你才能盛世,你才强啊。
        那么桂枝呢,他有引阳出阴之能,他有通达内外之能力,所以实际上桂枝这味药,存在双向性的特性,你血压高,它可以降压,你血压低,它可以升压,你汗多,它可以收汗;你不出汗,它又可以发汗,但关键是在什么状态下使用,跟哪些药配合,在哪种情况下去用,这个很重要。

        生姜能够使气血阴阳得到正常的传遍,能够助五行生成的这种作用。它更能够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能够驱寒除湿,活血通气。

        钦安卢氏在临床应用方面,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了。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使我们人体的阳气密布而阴霾勿扰,使我们人体的五脏六腑安和,使我们的经脉通畅,气血调畅,从而生机勃勃,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我希望这种讨论,让大家能够更深地来认识这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用扶阳?扶阳有啥好处?怎么扶阳?把这些问题应该搞清楚,但不是就通过几个小时的这样的讨论,你就是扶阳大家了,可能一下还办不到,我都还没到这个程度。

        那么关于扶阳具体的运用,我觉得用这个东西,也许说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意思了,关键是我们把理把握住。但既然来了,我还是找一个病例来分析一下,让大家扩展一下思路,例子是用扶阳泻下法治理肾厥。这就算是具体的运用。

        所谓肾厥,类似西医的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因为肾属水脏,就本身来讲,因为它属水,那么水毒存留,就可以导致形成肾厥。

        为什么会出现各种原因最后导致肾厥,你根在哪里呢?根实际上就是坎中一阳的不足导致的,由于坎中一阳的不足,这就使其肾的开阖失常了,肾是气化的本脏。我们刚才说的坎中一阳不是肾哦,不是局限在那个问题上。    

        由于肾不能够正常的开阖,肾不能正常的气化,这就使精微不能够输布到各脏,浊气也就不能够下输到膀胱而排出体外,这是形成肾厥的原因和机理。但是我们把它归结为一点:坎中一阳受损。所以时间一长,水毒的存留最终就形成西医所谓的尿毒症。

        那么就其肾脏本身的病机来讲,肾病都言虚为多,而治疗这种肾厥的方法呢,很多都采取用补的办法,这个层面去处理肾,去健脾、去利湿,以及去开癸门这些法则,那么到肾病的末期都没有用了,都不能够把水毒排出体外。

        而卢氏倡导的扶阳泻下法既不伤正也不损阳,又能够使病人体内的水毒排出体外,所谓水毒实际上就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尿素氮增高了嘛,西医说的。那么,通过泻下排出体外,就可以降低西医检查的很多指标,尿素氮也好、肌酐也好,这些指数逐渐逐渐的下降,从而呢,恢复肾功能。    ,  .

        对于肾病的治疗,我曾经和邹云翔老先生探讨过,他写了一本《中医肾病疗法》,一本很小的册子,他在治疗肾病方面是权威,他女儿目前也还很不错。我当时提出这种办法来解决慢性肾功能不全,就是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当然他觉得这个简直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用药太猛了。他认为要水到渠成,慢慢的来。但是有的时候病人的病程不允许你慢慢来,可能在慢慢的当中就已经没有了。那么怎么样能够抓住性命才是主要的,实际上这个方法并不是我发明的卢氏一直在用,在成都的时候就一直在用, 治疗了很多病例,确实在临床上能解决很多 问题。

        应用这个法则治疗肾厥,肾脏功能指标 确实可以得到改善,那个时候我好像记得南 京医学院有一个江西人,他是搞小儿肾病研究的,现在年纪也很大了,可能有80岁了,他也赞成肾是不可逆的这个观点,我就说既然指标都能够下降,就应该可逆。

        通过这样用过后,给肾造成一个很宽松的环境,又长出新的东西出来了,又有新的肾单位出来了,肾的代谢功能很好了,指标又正常了。

        我曾经治过一个小孩,他是先天性的小肾,两个肾都很小,他的一个肾只有正常肾的五分之一那么大,还能工作,另外一个肾,基本上完全停止工作的。这个小孩,我给他看病的时候,好像是15岁,读中学。他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是,他到医院切掉了那个小肾,就是最小那个肾切掉了,有正常的五分之一大的一个肾还保留着。1980年代初那个时候好像还不能够肾移植。那么小孩手术过后出现什么情况呢?小便就完全控制不住了,他有小便出来,完全就是24小时都在流小便,但是小便又很少,为啥小便很少呢?实际上他肾的这种功能完全减退了,当然他还没形成肾厥。怎么办?治疗就是扶坎中一阳,始终就是这样。这个小孩,就在那个法的基础上,用了好像一两个月,他小便就控制得很好了,于是很高兴,然后就回到东北,他们是东北人。结果到东北一折腾,就又出现问题,然后又回来治,我就说这个不可能一下就解决的,又治了将近两年,每天一副药,这个小孩后来完全没有症状了,很好了,就是用四逆法这个框架解决的,但是关键是最后这个小孩,他的肾脏长大了,他就那一个肾,那一个肾长得跟同龄人的大小一样了,这是在西医上觉得不可思议的。由于他们家是部队的,那么就当兵了,我说当兵他能不能挺过新兵三个月训练?结果新兵三个月还是熬过来了,他现在都已经30好几了,结婚又生小孩了。那么像这样的病,西医觉得很头疼的,我们就是始终抓住坎中一阳这一点去治疗,最后四逆法收工。

        对于肾厥的治疗,通过扶阳、泻下,使西医检测指标下降,也就是水毒在体内的集聚、存留,逐渐逐渐的减少,不再生成这些东西,而使尿量增加,那么他的水毒才能够逐渐逐渐的少啊,尿常规检测才可逐渐逐渐恢复正常。都是用这种治法,使水毒这些代谢产物,通过泻下排出体外,不再储存在体内,肾脏就不再继续受损,就是肾脏本身不再继续受损,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了,让你怎么样去打理了,这就好办了。所以肾功能就逐渐逐渐的可以恢复,肾精、肾气就得到恢复,他的临床症状也自然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甚至完全消除。

        肾厥病人最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头疼,因为血压高,肾厥高血压,到底是要降他的压嘛,还是温坎中一阳。失眠、全身的疼痛、皮肤的搔痒、恶心、呕吐、厌食、口臭、出血,鼻子的出血,牙龈的红肿,这些都是大多数肾厥病人都会出现这些症状,但是这些症状是怎么造成的呢?就是坎中一阳不足导致的。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医法圆通》里的条条款款。

        我举一个例子,他得慢性肾炎18年,来的时候,最典型的症状是恶心、呕吐、一身浮肿、腰杆痛,出现这个症状是由于半个月前他感冒了,感冒过后相应的症状就出来了,小便也减少了,所以全身也就肿了,那么做尿常规检查呢,蛋白4个+,红血球2个+,西医当时给他做了一个诊断,就是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在医院治了好长时间,但是没有效果。反而一天一的更加重了,恶心,呕吐就更厉害了,全身疼痛,腰杆疼得更明显一些。腹部涨满,全身肿,尿很少,一天的小便量当时不到400毫升,大便也不爽快,解便困难。尿常规检查呢,蛋白是4个+,红细胞是3个+,白细胞1个+,肾功能检查,他的尿素氮是19.63,肌酐是832,有点高了,所以,当时西医就诊断他是慢性肾炎合并尿毒症。西医建议做透析,但是这个病人不愿意,就没有接受,所以就找到我来。

    我当时的记录就是面色苍白,脉洪、弦,这个脉很大,肯定他血压高,但是重按尺不及寸,舌苔黄、黑、厚腻,舌质少津,所以我辨为肾厥,就是用扶阳泻下法,制附片90克(先煎两个小时),大黄20克,芒硝15克,茯苓25克,泽泻15克,法半夏20克,砂仁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5克,生姜90克,那么就是这样一个方。这个病人用了三副过后,就来复诊,我当时就讲最多吃三副,不管行还是不行,都来再看一看,那么他三副过后,感觉好一些了,一个就是他能够吃少量的东西,他的大便在这三天当中一天解得最多的是5次,解得最少是3次,解出来的都是黑酱色的大便。当时看了过后,就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做了一点点改变,再吃七副,那他就吃了十副药了。药后小便量增加了,大便一天还是要泄三到四次,粪便呈酱黄色、稀糊状的,全身的浮肿开始逐渐逐渐的减轻了,呕吐就更加减少了,饮食增加了,晚上能够入睡六个小时了,很多其他的症状都开始得到减轻,那么又在这个方的基础上做了一点小的变动,吃了到二十副,他整个身体的肿全部消退,不恶心呕吐了,其他的症状更大大的减轻了,小便24小时达到2000毫升了,大便一天解两次到三次,呈稀黄状,稀的、黄色的,他的舌苔、舌质变化了,舌质淡、瘀气减轻了,舌苔还腻,但是这个腻是白腻苔了,本来是黄黑、少津、厚腻的,但是现在呢,他润泽了。脉象已经不是洪、弦了,脉沉细。做尿常规的检查,蛋白1个+,白血球0到3,做肾功能检查,尿素12.3,肌酐254.5,就是在一个月以后,800多的肌酐降到200多,所以继续用扶阳泻下法,大黄15克,芒硝10克,原来是20克的大黄,各减5克,增加了附片的用量,附片120克,还根据病情,增加了一些药,有路党参、黄芪、杭巴戟、菟丝子、肉桂,就增加了这么些药。这个病人整个期间就用过这么些药,又服了60多副,在这个期间,还多次做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在正负一个+之间,肾功能检查,尿素6.3,肌酐87,这时肾功能也正常了,所以就改用扶阳添精法,用制附片150克,白术15克,砂仁15克,杭巴戟25克,益智仁30克,菟丝子20克,淫羊藿30克,炙甘草10克,生姜120克。后来就一直守这个法,当然也有一些增减,病人又连续吃了100多副,就是三个多月,不到四个月,后头就用这个方给他打成粉,或者做成水打丸,然后缓缓的治疗、善后。这个病人后来就没得消息了,因为病人太多,不可能每个病人去走访。多年过后,这个病人来了,但不是他看病,他说他好的很,他是家里的人生病了带来找我看,这些年他又多次的检查尿常规,检查肾功能都是正常的,没有再发了。

        我讲这个病例,就是给大家一个思路。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中医对这个病的认识就有多种了,有肾厥、肾风,或者依照表现的症状来命名,属于呕逆吗?属于心悸吗?属于气喘吗?属于水肿吗?属于昏迷吗?就是说可以通过由症来对它进行命名。在中医学里面对肾厥本身的认识实际上还缺乏很系统的去阐述它。

        肾炎里的尿素氮、肌酐等增多了,病程往往都是很长的,那么由于病程长,中医说得好“久病,穷必及肾”,那么及肾的什么?及肾的坎中一阳,就是把 肾又再上升一层,就是两回事了。
        那么这就导致坎中一阳不足,导致了命门的不足,这样才导致肾的气化失职,水毒的存留,导致了肾脏的损伤,导致了肾的开阖功能失常,从而使水毒储留在体内,不能排出体外去。这样就形成了尿毒症、形成肾厥。所以在治疗上我们主张以温扶坎中一阳,再辅以泻浊祛邪,使邪祛正才能够扶。所以就用附子去温扶先天坎中那一阳,使肾水能够沸腾,使气化能够增强,这就加强了利尿的作用了。
        我们用这个法,是在扶阳的前提下,用硝黄去峻下,攻毒泻下的这种办法,如果没有扶阳前提,千万去不得,这个病人就会死在你的手上。那么通过在这个前提下去运用,把血当中的水毒通过肠道排出体外去,这就减轻了肾本脏的过滤负荷,本来要从肾脏的过滤,又滤不过了,就堵在那里了,怎么办?让肾脏本身的环境宽松一点吧。所以在这个方里用茯苓啊、泽泻什么的,那么这些就有逐渐恢复肾主水的功能,起到利尿的作用,’再用参,用芪这样有助于附子益气扶正的功效,那么这个益气就是益中的了。

        这就使久用泻下峻药而不伤精、伤正。用的时间不短了,用了几个月的硝黄,每天都在用,但是昵,病体一天一天在好,什么原因?抓住了根本没有放。所以既不伤精又不伤正,再用砂仁去纳五脏之气归肾,陈皮、炙草即能够行气又能够和中,能够增强食欲,这就有助于恢复病者的体力。

        通过临床当中我观察,肾厥病人的舌质、舌苔的变化不是一致的,就是尿毒症的病人,张三的舌质、舌苔不一样,李四又不一样,有的舌体是胖大的,舌苔始终是润泽的,有的舌体是瘦的,舌质是燥的,那么遇到这样的病人怎么办?还能下手吗?能下手,那些都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了。

        往往肾病患者在后期呈现一些舌体变瘦,舌苔变黄、变燥、变黑,大多数的患者舌苔是这样的,不信大家以后注意一下,大多数肾病的患者舌苔都是以黄、黑、’厚腻为多,因为他生机已经不行了,已经阻滞起了,所以用扶阳泻下法能够把病人体内的秽浊之物排出体外去,使胃当中的浊气能够下降,从而不再上逆。这种舌苔的颜色,可以由黑逐渐逐渐的变为常色:口中的气味,也就逐渐逐渐的减小,肾厥的脉象,就正如 《内经》有这样的记载,“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日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日。肾死。”死肾脉在指下,有一种夺索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弦、洪的一种现象。千万不要认为那是阳盛、阳亢的表现。

         《金匮要略》在“水气病脉证并治”里面,“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这个脉出者死是什么?就是夺索脉。就是这种弦而洪的脉,这就是要出来的脉,这种脉就是十中可救一二了。符合这个病的发展规律,所以古人认为,肾脉应当沉,沉为常脉。所以脉如夺索、弹石者,死,那么就很难治的病。很难,而肾厥的患者往往就是水毒越重,就是西医讲的尿素氮越高,他的脉象往往是越大、越洪,但是他有一假象,就是往往重取就会有变化。所以病轻的,脉的洪、弦程度就相应的轻一些。这就与古人论述的脉象是相符合的。
        我们倡导的这种扶阳泻下的这个法则,去使肾功能的恢复,使病人的尿素、肌酐逐渐逐渐的降低到正常,而脉象最终也会逐渐地恢复为沉缓或沉细的脉。这种变化就到位了。
        我行医40多年来,治疗肾厥的这类疾病有1000多例,可以说大多数的疗效是满意的,这就是基于始终抓住坎中一阳,抓住这一点不放,不受其他干扰,只要一干扰,你就会走弯路。就会出现很多折腾,最后如果你自己都还驾驭不了自己的时候,那就完了。所以这就要有一定的定力,这个定力很重要,但是我想,如果大家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人体要去扶阳,把这些问题理解了,那么这个定力,也就强了,下手就会很准了。

        我再讲一下当前的附子的问题,因为我们一直在倡导用这个附子,现在附子麻烦很大,就是附子的制作的这种工艺,可以说是完全出问题了,某些要求在《药典》上没有明确地写出来,比如说胆巴的含量到底少于多少?乌头碱的含量到底要有多大?才是符合的、正常的附子,但是没有这些明确的要求。这就会导致有两种情况出现,一种情况,就是为了怕加工的附子用出去过后出问题、中毒了,所以就去过度地制作,这种过度制作的附子,已经丢失了附子本身的药力了,这种情况在现在很多。另一个问题就是附子的制作上,胆巴含量过高,因为在《药典》里面没有谈到胆巴含量多少的要求,没有这个要求,所以就可以在10克附子里面可以加两克、加三克胆巴,就是附子里的(含胆)含量可以高这么多,这是经济利益在作怪。因为胆巴很便宜,就是用胆巴水去浸泡,然后去淋,附子的总重量就增加了,比如说10克附子可以变成14克,可以增加4克,实际上这4克就是胆巴,但是卖钱就多了,你想,10克可以增加4克胆巴,胆巴也就是几毛钱,块把钱一千克,附片卖几十块钱一千克,这个利润就增长很大了。所以,制作者就为了这一点利,就导致了整个附子的质量出问题。这两种问题都很难办,特别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制作过后,附子已经不具备应该的药效了,所以才有现在用附子量用得太多,所以这一点能够引起注意。

        再一个就是附子的用量的问题,就要把握一个度, 《药典》上有明文的规定,不能多于好多克,这种大剂量使用是在附子质量很好能把握得住的情况下,以及配伍很得当的情况下,这样才行。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你这样用很可能就会出问题。

        还有很多人拿方子要我看,制附片500克、600克、1000克这样去开,是不是该这样用,我不大赞同。因为我从他的整个处方来看,我就觉得这就已经不是治病了,现在确实有这些人给我寄来处方,或到门诊上来找我。

        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希望我们通过对扶阳的理解,对用药的理解,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