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治未病理论 > 正文
  • 中医治未病的原则——辨证论治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1-31 08:40:00
  • 核心提示: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样是“治未病”中不可或缺的一条
    重要原则。“未病”状态缺乏明确诊断为“某病”的理论依据,不能算疾病,是一种还达不
    到器质性改变的功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样是“治未病”中不可或缺的一条
    重要原则。“未病”状态缺乏明确诊断为“某病”的理论依据,不能算疾病,是一种还达不
    到器质性改变的功能性变化。因此,以具体的“形态结构学”为基础,以单纯的“生物性疾
    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化的检验资料为诊断依据的西医学很难把握“未病”状态的诊治规
    律。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和理论在“治未病”中突显了优势。
        中医的证是一种状态,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病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情志、饮食等)、病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经、某络等)、病性(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由于病是指疾病的全过程,而证是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实质,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
        对于“治未病”而言,不管“未病”状态的西医学诊断能否成立,中医总能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进行辨证,然后根据辨证的结果,采取相应的调治方法。因此,中医能动态地研究“未病”状态的各个不同阶段,作出诊断并“对症下药”。
        在“治未病”过程中,强调辨人之体质、气质,辨证之部位、属性,辨病之异同,辨病
    证之异同而实施防治,这一特点应贯穿于“治未病”的整个阶段。具体又分为两种:一种是
    “同病异治”,在同一“未病”状态中,由于“未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所属证候不同,则防治方法不同,如同为鼓胀,属肝病传肾,当治肝防其传肾;属脾病传肾,当治脾防其传肾。另一种是“异病同治”,在不同的“未病”状态,有时可能出现相同或相近似的病理变化,因此可采取相同的方法来防治,如多种热性病恢复期,都可能有热灼津液致阴津不足之证,均可滋养阴津,以防病势复发。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