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继《黄帝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意义,不断丰富了对“治未病”的认识。
历代中医学家所强调的“未病”概念,是较为笼统的大概念。具体而言,具有两层重大
的含义:其一是尚无病,此时的“治未病”,目的是为了养生强体,以预防疾病发生;其二
是“已病”,已经生了疾病(或潜在的,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的是有病早治;也包
括疾病发展到某些阶段,此时“治未病”为的是阻止“已病”加重,或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目前,中医将“未病”概括为四种状态:①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即
人体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②潜病未病态:指机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的阶段,尚无任
何临床表现,未达到临床“显化”程度。③欲病未病态:是潜病未病态的继续发展,指存在
于机体中的病理信息越来越多,亦有所表露,已经达到疾病发病的临界状态,或呈现少数先
兆症状或体征的小疾小恙状态,在临床上尚无定性的依据可以明确诊断其病证类型的未病态。④传病未病态:当身体某一脏器出现明显病变,根据疾病的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以进一步传人其他脏器而使之发生病变,但在病邪处于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时,则为传病未病状态。
“治未病”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指未病之前先预防,避
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这是针对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渐:指在疾
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症状越来越多。这是针对潜病未病态的治
疗原则。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
腑之间的传变。这是针对欲病未病态、传病未病态治疗原则。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
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
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故要加强调摄,防止疾病复发。
亚健康状态者达不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
但不具备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和社会交往亚健康。临床上,上述三种亚健康表现常常相兼出现。
“治未病”与现代所说的亚健康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第一层含义,即尚无病,此时之所以
需要“治未病”,为的是防范疾病的发生,提高健康水平。中医学的“未病”不等同于现代
医学的“亚健康”,但两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层次上的涵盖。“亚健康”状态与“未病”中的
“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的内涵接近,但“未病”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广泛。
应该说,“亚健康”是“未病”四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中医“治未病”理论可以
在亚健康的防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根据中医理论,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是由于先天不足、劳逸失度、起居失常、饮食不当、
情志不遂、居处不慎、年老体衰等因素,引起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
“治未病”是借助现代诊疗手段,在临床出现明显症状(未病发展为病态)之前,做出针对
性的防范。
中医“治未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等均是从整体观出发而建立的独特理论。亚健康的理论基础也是从整体出发而创造的,对于临床常见的亚健康状态,用现代检测手段无法解释,可借助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中医辨证的方法,用中医辨证思维阐述其病因病机,并以中医治未病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中医治未病应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符合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医治未病重视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方面所起的作用,重视对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调理,这种从整体上调理为主,注重精神调养的整体思维治疗模式对亚健康的防治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治未病”思想干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层含义,即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以及从亚健
康到疾病的预防,即所谓“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指在亚健康发生之前通过
各种措施,做好预防。“既病防变”,指早期诊治亚健康,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及传变途
径,以阻断其发展与传变。
“治未病”干预亚健康的主要手段有“未病先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瘥后调
摄,防其复发”,目的是促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状态转变。
“未病先防”包括祛除影响健康的因素和主动养生、锻炼。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外因和
内因:外因包括环境、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或社会负担等;内因包括自身抗病能力、
健康意识(主动和不主动)、不良生活方式、感情挫折等。通过各种养生保健手段是可以起
到“未病先防”作用的。“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是指亚健康状态发展到接近疾病的阶段。
这一阶段如同植物将要萌芽,疾病萌芽就像毒苗即将破土一样,要破坏它生长的土壤、抑制
它的萌生。例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有相当一
部分是发生该病的高危人群,破坏其发生的土壤,方法就是综合干预,将异常状态调整到正
常状态。这符合当前重大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战略要求。再如,各种神经精神的轻度失调,
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失眠、烦躁、梦魇或咽中如有异物等。按亚健康状态采用中医辨治,
从郁、痰或痰火论治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是指在疾病康复期出现
亚健康的表现,如临床上有些患者在感冒愈后一段时问内仍有轻度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全身不适,对此可运用中医四诊八纲察色按脉,区分阴阳,给出证候的定位、定性诊断,用
中医药加以干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