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医院 辨体质 分人群 治未病
在体检中开展中医“治未病”
我院辨识体检中心将中医体质辨识和现代医学体检有机融和,为体检的人群提供个性化评估,建立现代医学和中医体质1+1的个人健康档案。对有发病倾向的人制定个性化中医养生方案,通过食疗、起居调养等将机体调理到平和质,达到“未病先防”之目的;对已病的人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达到“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效果。
在临床开展中医“治未病”
我院在呼吸内科、肿瘤科和下沙院区内科的住院病人中,开展了中医“治未病”工作。目前,已有50余位住院病人接受了体质辨识。在此基础上,医生对患者证候进行辨证论治时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指导病人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辨体施护。
在妇幼保健中开展中医“治未病”
我院启动了《体质辨识在孕产妇系统管理中的应用》专项课题,形成孕前-孕中-产后三位一体的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的工作模式。医院利用孕妇学校这一平台,专题举办“孕产妇中医养生和保健”讲座、“孕产期中医保健”讲座,提出了“辨体妊娠辨体养胎辨体益产”的口号。在婚前体检时、早孕建孕产妇保健册时、产后住院期间、产后随访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不同体质提供辨体施膳、辨体施养的个性化保健手段。
启动《社区0~3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和体弱儿干预方案》专项课题,形成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体弱儿专案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三位一体的社区儿童保健模式。通过讲座、健康处方、儿童保健门诊等多种途径,向孩子的家长传授食疗、药膳、推拿等调理手段。在0~3岁的儿童保健中,利用健康检查机会,根据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评价和中医体质辨识等,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教育处方;在体弱儿中,根据不同病因和体质提供辨体施养、辨体施膳、辨体施治等综合性干预措施。
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 中医养生抓特色
成立健康体检中心
2001年我院成立了健康体检中心。在普通体检和住院体检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心理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等,使受检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易患疾病和健康状态。中医专家根据不同体质和健康状态、易患疾病等,从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解、针灸推拿、养生方药等方面指导不同体质者合理选用干预方案,从而达到中医治未病中“治其未发”的目的。
将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
1996年4月医院“特色医疗健康中心”成立。2003年扩大成立为“广西元之源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中医保健、中医美容、中医药膳三大产业链项目。元之源目前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平果及贵州省贵阳市共开设了6家保健中心,总经营面积1万余平方米,保健床位500余张,从业人员800余人。主营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美容两大产业。
开展多种健康宣教活动
近年来,我院开展了健康大课堂等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发表科普文章,举办讲座,还组织了多次卫生科技进社区等活动,通过义诊、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知识。
武汉市中医院 把触角伸进社区
“冬病夏治”是我院开展的中医“治未病”的特色项目之一。在“三伏”天采用穴位敷贴、内服中药、中药浸泡、针法、灸法等治疗疾病,冬季可以减少或不发生感冒、咳喘、过敏性鼻炎、风湿病、关节炎、冻疮、肾病等。我院每年接诊人次达到8000余人,并以年20%的速度增长。医院还将此项目推广到社区、农村。
“冬季进补”是我院“治未病”的又一特色品牌项目。冬季进补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精蓄锐之功效。我院从2005年开始将“冬季进补”作为特色项目实施以来,已有5000余人接受膏方进补强身。
药物养生是“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医院设置专门药房,为社会提供具备传统保健养生功效的贵细药材,并选派一名高级职称的中药师为患者服务。专柜药房为不同体质的患者配备了较为齐全的滋补类名贵中药。结合“四时养生”的理论,在不同季节,配备相应的精品中药材。提供药膳处方供患者选用。
走进社区,将中医“治未病”的触角深入到家庭。我院的中医专家定期进社区开展日常保健、合理膳食和健康调养指导。
背景链接
●吴仪副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建议,把“治未病”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并提议选几个中医院进行试点。
●王国强副部长强调,开展中医“治未病”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术的重要内涵,符合现代的医学发展以及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一批基础好、中医特色浓郁的中医院开展“治未病”工作,有利于拓展医院的服务功能,有助于推动中医药学注重养生保健、预防为先的思想观念的普及。他要求中医院从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
●今年3月底,全国首个“治未病中心”在广东省中医院挂牌成立,各地也相继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
●6月24日,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市中医院的负责人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等,在“全国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会议”上,汇报了各自在中医“治未病”探索方面取得的经验。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并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技术方法。
●打开Google搜索引擎,键入“治未病”三个字,竟然可以找到6.7万个相关搜索项,而在一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