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研究新动态 > 正文
  • 李灿东:心•脑/小肠-易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来源:中华治未病网 作者: 时间:2010-06-30 09:10:00
  • 核心提示:冠心病、失眠、心悸、中风、老年痴呆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心·脑/小肠病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工作压力加大、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不良的健康习惯的影响,这些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医学&ld
    冠心病、失眠、心悸、中风、老年痴呆是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心·脑/小肠病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工作压力加大、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不良的健康习惯的影响,这些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指导下,此类心·脑/小肠病是可防、可控的,显示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一、中医心·脑/小肠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及其易发疾病

    (一)心的生理与病理

    心为五脏六腑之中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故《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心的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血脉,二是藏神。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功能上密切联系,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为表里。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观察: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则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缓和而有力、胸部舒畅。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则可能出现心悸、心痛、胸闷、面色无华、脉结代等症状,临床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等。例如:心气血虚,则面色与舌色皆淡白无华、常觉心悸、心慌、脉细无力;若心脉瘀阻,则可见面色青紫、舌色紫暗或舌有紫色斑点、脉涩或结代脉、胸前常闷痛、轻者少顷即止,重者可痛得面青唇舌俱紫、大汗如珠,甚至可导致死亡。

    2.心藏神

    心藏神,脑为元神之府。心藏神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如明·张介宾《类经·藏象类》中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神明出焉。”而脑为元神之府,心与脑功能配合共同实现对神的主宰。心不藏神则可能出现心烦失眠、健忘、多梦;痰火扰神、痰蒙心神则可能出现神识异常甚或昏迷,临床可见于中风、癫痫以及其他精神心理、神经系统疾病。

    3.心在液为汗

    由于为津液所化生,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主血脉,故有“汗为心之液” 、“血汗同源”的说法。中医认为,汗出过多,易好伤心血、心气,出现心悸,怔忡等;心阳虚脱可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的危象;心阳虚者易自汗;心阴虚者易盗汗。

    4.心在志为喜

    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的“喜”关系密切相关。《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一般情况下,喜是属于一种良性的精神刺激,有益于心的血脉通畅,更好地发挥其生理功能。故《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但是,喜又有乐极生悲之弊。过度的喜获突然出现的喜,可使机体来不及调整适应,而致心神受伤。《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从心藏神的生理状况来看,有太过和不及之分。心藏神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若不及,则又可使人生悲。

    5.心开窍于舌

    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其华在面”。由于心经的别络上系于舌,而面部有着丰富的血管。因此,中医常通过观察舌和面来测知心与血的情况。例如:心功能良好,血液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舌质红活;心血不足,则面色苍白,舌质淡白;心火亢盛,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或舌疮疼痛;心血瘀阻,则面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则见舌强,语蹇或失语等。

    6.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合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属于心。“华”,是光泽之意。其华在面,主要是因人体面部的血管丰富,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部色泽反映出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于面而走于空窍。”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心血亏少,可见面色恍白无华晦滞;血瘀则面色青紫。

    此外,毛发的营养来源于血,故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若心血不足,可出现毛发枯槁等。

    (二)脑的生理与病理

    脑居于颅腔内,其中为脑髓。《灵枢·海论》称:“脑为髓海”。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 脑与精神活动有关,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清·汪昂在《本草备要》中也说:“灵机记性,皆在脑中。”在病理方面,如脑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精神萎靡,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或躁动不安,甚至听觉失聪,嗅觉不灵敏等。正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三)小肠的生理与病理

    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下传其糟粕的重要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二:一是主受盛和化物;二是泌别清浊。小肠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若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便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或尿浊。心与小肠为表里,心火移热小肠则可见尿赤、或小便淋沥涩痛。

    (四)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即“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故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即是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血液为心所主,但必须依靠肺气的推动,才能运行全身;宗气贯通心脉,又必须得到血液的运载,才能敷布全身,而肺朝百脉,能促进心的行血、为血液的正常运行准备了必要条件,反之,只有正常的血液循行、才能够维持肺的呼吸功能的小常。另外,宗气贯注心脉,以行气血;并走息道,而司呼吸。因而,宗气加强了人体血行与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

    在病理上,心与肺常相互影响。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则可致心血瘀阻,出现胸痛、心悸、唇青、舌紫等症状;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运不畅又可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表现出胸闷、咳嗽等。

    2.心与脾

    心主血、脾统血,脾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泉,故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血液的生成方面 心血要靠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化生,正如《灵枢·决气》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的生血也赖于心血的滋养。如脾气候运、生化血液,则心血也就允盈;心血充足,滋养脾气,则脾的运化功能才能正常运行。

    血液的运行方面 心主一身之血脉、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陈了靠心气的推动作用以外,还要依赖脾气的统摄作用。脾统血,能使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起到维持正常血液循行的作用。

    在病理上,心与脾相互影响,如思虑过多,耗散心血,就能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如脾气虚弱,无力生化气血,而致心血虚。脾不统血、血液妄行,又可导致心血不足,出现眩晕、心悸、失眠、多梦、腹胀、食少、体倦、面色无华为主要症状的心脾两虚证。

    3.心与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硫泄,调节情志,故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精神情志两个方面。

    血液的运行方面 心主血,肝藏血,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血充盈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肝贮藏的血量充足才能保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使气血通畅,而不致瘀滞。

    精神情志活动方面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心为君主之官,能统帅肝的疏泄功能;而血液又是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和肝都赖以血液的滋养。

    在病理上,心与肝常相互影响。如情志所伤,则每多易化火伤阴,表现以心悸、心烦、惊悸不安、失眠多梦、急躁易怒等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的病证。

    4.心与肾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于阴。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上下、阴阳、水火之间平衡协调、互制互用的关系。

    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心与肾的这种联系称为“心肾相交”,或称“水火既济”。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就会失去协调,这时就称为“心肾不交”,也就是“火水不济”,在临床上常出现心烦、多梦、失眠、心悸、舌尖红、腰膝酸软,或见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除心肾不交病证外,其他心肾病变临床也常见,如:水气凌心证表现为心悸、咳嗽、气喘、全身浮肿等。

    二、中医心·脑/小肠易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易发疾病的病因病机

    1.本虚是心·脑/小肠疾病发病的基础

    (1)先天不足,心脑亏虚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脑疾病的先天因素,如《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生而有病痛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明确指出某些心疾得之于母体。先天禀赋不足,其本脏阴阳气血亏损,心气不足则固摄推动无力,血脉运行失常;心血虚少,血脉失充,心失所养;心阴不足,阴个敛阳,心阳浮越心神扰乱不安;心阳不足,无以温照,至寒凝心脉,均可发为心病。先天不足,肾精亏虚,髓海空虚,则见头晕、耳鸣、健忘等。

    (2)后天失养,心气血亏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或脾气亏虚不能化生气血,均导致心气血亏虚,气虚搏动无力,血虚不能养心,表现为心悸、失眠。脾气亏虚,脾不统血,出血不止,失血过多,以致血不养心,也可发生心悸、失眠。故《丹溪心法》说:“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指出心悸的发生,由于血亏,血亏则心失所养,心不藏神,发为心悸。过度劳累,耗伤正气可导致心气虚或心脾两虚;劳心太过,心血暗耗,也会导致心血亏虚,精不养神。

    (3)年老久病,心脑渐衰

    年老体弱,肾阳渐衰,心之阳气不足,鼓动无力,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心悸、胸痹。或久病之人,阴血亏虚,血脉失养,心气血亏耗,神明耗伤。年老久病,肾精亏耗,脑海不充,也常导致头晕、脑转、耳鸣、失眠等。

    (4)脏腑失调,累及心脑:

    五脏之间密切相关,脏腑失调必然相互影响。脾胃受伤,而致生血不足,心脾两虚,可见心悸、失眠或出血,心虚胆怯以及胃中不和等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肾阴亏损不能上济于心,虚火妄动,上扰心神,则心神不宁,而为心悸。肾阴亏虚,上不济心,则心火独亢而神志不宁,心肾不交因而失眠,正如徐东皋所说:“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火独亢,不得眠者。”

    2.标实是心·脑/小肠疾病发病的诱因和加重因素

    (1)外邪侵袭

    心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季,热邪、暑邪容易犯心,出现心火上炎或热入心包,而见高热、神昏谵语,心火移热小肠则可见小便短赤、淋沥涩痛。热邪伤阴,则可导致心烦、失眠。

    寒邪也是诱发心病重要因素,如《辨证录·心痛门》有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素问·举痛论》曰:“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说明心病患者心阳不足,寒邪人侵,凝于脉中,胸阳不展,心脉痹阻而发为心病。寒邪内传于心,此即《素问·痹论》:“心痹者脉不通。”由于气滞血瘀,出现心悸,重则怔忡不已。此外,寒凝筋脉,还可见小肠疝气。

    (2)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或痰热)与肝风上逆,蒙闭清窍,风痰阻络,而发中风或成为中风后遗症。痰郁化热,痰热内扰,可致失眠、心悸;痰迷心窍或痰火扰心,则可导致癫、狂、痫等症。恣食膏粱厚味,或饥饱无常,或饮洒过度,损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上犯心胸,胸阳不振,心脉痹阻,遂发胸痹、心痛。

    过度劳累,耗伤心气或心脾两虚;劳心太过,心血暗耗,心血亏虚,以致心神不安,而成失眠。正如张景岳所说:“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类症治裁》也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可见心脾不足而致失眠,关键在于血虚。

    (3)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也可以致心病,暴受惊骇,扰乱心神,从而夜不安眠,引起心虚胆怯,惊悸不安,或少寐多梦,梦种惊醒,甚至情绪紧张,多虑善惊,形成失眠重症。突然受到了外界的恐怖、惊骇等的刺激,或者情绪紧张,以致心惊神摇。《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指出情志的因素,可以导致心悸的发生。终日伏案,思虑劳心,气机不畅,可致胸阳不展;或思虑伤脾,痰浊内生,痹阻胸阳;或由于忧思恼怒,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皆可不通而痛。五志过极、七情所伤等因素使人体阴阳失调,特别是肝肾之阴不足,心火肝阳偏亢,最后形成肝风暴张发为中风。

    (4)药邪致病

    各种药物包括中草药,由于药物过量或不合理应用或其副作用也往往损伤心、脑,而致心脑亏虚。攻伐太过,容易耗伤正气,使心气血亏虚;滥用补药,容易痰湿困阻或气血壅滞。因此,用药不当,使心·脑/小肠受到损害的情况在临床上十分多见,这一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凡外感、饮食劳倦、内伤七情等病因均可伤心脑,尤其是在心气亏虚的基础上更易侵袭心脏,导致心的气血进一步耗损,引起心主血脉、心藏神等功能失常,诱发或加重心·脑/小肠的易发疾病。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曰“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平时应该注意避免诱发或加重疾病的因素,能够防患于未然。

    (二)体质与心·脑/小肠易发疾病的关系

    人体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基础上,环境影响下,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结构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其他一切生理病理变化都是在其基础上进行的。中医体质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时期,历代中医学家对此多有发展,使中医体质理论不断得以丰富,目前人群中最常见的九种体质分别为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特禀体质及平和体质。

    通常情况下,气虚之人,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容易出现心悸、心慌、脉律不齐;阳虚之人,胸阳不振,温运无力,常导致胸痹、心痛,如冠心病等;阴虚之人,虚热内扰、心神不宁,容易导致心烦、失眠,阴虚阳亢出现头晕、头痛,可见于高血压;痰湿之人,“肥人多痰”,故易患中风;痰湿、瘀血之人,心脉痹阻,也常出现胸痹心痛;痰湿之人,清窍被蒙容易出现痴呆、癫狂。可见人体的体质因素与疾病的易感性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多因素同时出现时,这种易感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体质的差异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实证日久容易耗伤正气;邪气为患,而遇虚证体质的个体时,常导致邪气久留不易祛除;而虚证患者容易感受外邪而导致慢性病急性发作,或者病情复发;气虚、阳虚质人,复因痰湿为患,则可能由于气不布津,痰湿愈盛使病情加重。又如,高血压肝阳上亢患者,如果素体阴虚常使阳亢无制,如果素体阳虚则阳亢不容易形成;高血压痰湿壅盛患者,如果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则病情迁延难愈。

    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的基本病位在心、脑和小肠,但与其他脏腑息息相关。如:失眠的病机大多为心神不安或心神失养,但是心与其他脏腑也具有十分广泛的联系,如心脾两虚、心肝火旺、心肾不交等均可导致失眠。又如老年性痴呆是神识异常的病证,病位除脑之外、与脾、肾、心等脏腑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脾肾亏虚、痰瘀互结是老年性痴呆的基本病机。胸痹患者病位在心,但有些患者的以胸闷为主,每因情绪波动而发,多为肝郁气滞。中风患者病位在脑,但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发病时肝阳化风、风痰阻络常导致半身不遂,病位也逐步由肝影响到脾和肾。可见,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与脏腑有密切的相关性,大多数疾病起病时只连累一个脏或腑,随着病情加重,涉及的脏腑不断增加,病情也逐步趋于复杂和严重。

    三、“治未病”理念及KY3H健康保障服务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预防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故“治未病”更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将成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只有让“治未病”的理论深入人心,方能实现“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标,使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迟生病,带病延年,提高生活质量”。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到了唐代,孙思邈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治未病”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治未病”理念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主要围绕“属于哪种状态?”、“防范什么风险?”、“需要怎样管理?”、“在哪得到服务?”建立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

    (一)心·脑/小肠健康状态的自我辨识

    尽管心·脑/小肠相关疾病涉及的范围很广,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自身的健康状态以及疾病的情况进行判断:

    1.亮:亮就是有光泽,指面色有光泽。是在心其华在面的表现,正常人由于个体差异面色可能有差异,但都应光泽红润。

    2.笑:笑就是笑口常开,心情愉快,表情自然,心在志为喜,笑是心气血调和的表现。

    3.平:平就是心中平静,精神安定,没有心悸、心慌或心痛的感觉,是心主血脉、心藏神功能正常的表现。

    4.稳:稳就是步态平稳、动作协调,没有肢体麻木、活动不灵或舌强语蹇的感觉,是心脑正常、经络通畅的表现。

    5.齐:齐是指脉律整齐,没有出现停跳、不规则现象,是心气血功能正常的表现。

    6.畅:畅是指小便通畅,没有淋漓涩痛或尿频、尿急、尿赤,是小肠功能正常的表现。

    (二)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的调摄

    1.顺应四时,顾护心脑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体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中医学称之“天人相应”。许多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感受外邪也往往是慢性心、脑疾病复发的诱因,例如:冬天气候突然变化或起居不慎,可能引起中风;一些冠心病发作也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必须顺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和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使气血调和,抵御外邪侵袭,防止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心气亏虚之人,抗病力减弱,更当注意起居作息,适应气候的变化。如秋冬时节,天气寒冷,应注意保暖,而春夏之交,流感易行,故应尽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平日起居应注意与季节保持一致,夏天可迟睡早起,而冬天应早睡迟起,等等。

    2.形神兼备,养心护脑

    劳逸适度,能够使气血调畅,形神兼备。《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养心之道在平静,静可以养成,心静如水不忧,久而澄清,洞见其底,静可以固元气,元气固则万病不生;养心之道还在适劳,动可以滑利血脉,使气血调畅,流水不污,户枢不朽。劳和逸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但过度劳累就会损伤精、气、神、形,导致正气虚衰,心脑疾病发病率增加;若过度安逸,如长期不活动、懒散不用脑、睡眠过多、性活动抑制,会使人体气血雍滞,体内代谢废物堆积,心理压抑感,致使人体发生肥胖,易患中风、冠心病等疾病。因此,劳和逸均应适度,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正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所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或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能保持健康。传统中医养生方法如五禽戏、导引术、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都可以调畅气血。

    3.恬淡虚无,平心静脑

    《内经·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神兼养是中医的养生观,一是要意守、调息、动行的协调统一,二是要保持心情愉快,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敞,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强调了调摄精神情志活动对防病延年的重要性。若情志变动太过,则损伤精神,变生诸病。因此,古人提出凝神敛思、抑目静耳、高下不相慕、不时御神等方法来保持健康。现代研究证实,冠心病、中风、老年痴呆等心脑疾病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不良的精神刺激,容易引起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发生、发展,而保持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于防病治病都有重要作用。

    4.饮食调摄,补益心脑

    饮食的人体气血的主要来源,精血禀受于父母,但需要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饮食不足,精、气、血生化无源,心气血阴阳亏虚,髓海不充必然导致心悸、失眠、头晕、耳鸣等;过食肥甘厚味,酿生痰浊,容易导致肥胖、冠心病、中风等。《本草求真》说:“食之入口,等于药之治病,同为一理,合则于人脏腑有益,而可却病卫生;不合则于人脏腑有损,而即增病促死。”《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粱之变,足生大丁(疔)”。可见古人对于饮食调摄认识非常深刻,对于我们防治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具有指导意义。另外食物之寒热温凉与升降浮沉须与人体质之阴阳偏胜相适应,以达用食物纠偏救弊之目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依靠药物培补元气治疗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以外,还可通过调理饮食来固护元气,防止心?脑/小肠相关疾病的发生。饮食方面要重视营养的搭配,保持合理的营养组成,不能偏嗜。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为了达到健康的目的,应强调杂食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体的差异和证候特点,选择一些食物,例如:精血亏虚之人宜多吃一些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而对于痰湿壅盛之人,宜多吃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低,而维生素、食物纤维含量较高,或有降血脂、抗凝血作用的食物。

    5.培补元气,固本养心

    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与元气亏虚密切相关。由于元气不足,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事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不能濡养心脑;或由于元气亏耗,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随之而生,引起心脑功能失常和病理变化。可出现胸闷、心悸、心绞痛等心病症状以及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感觉和运动障碍等脑病症状。此外,元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也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故元气与体质密切相关。因此,顾护元气、调补体质对于防治心?脑/小肠相关易发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对全球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社会问题,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以个体人健康状态为中心,以“易发疾病”的个体人为对象,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服务模式采取结构化设计,管理个体人健康状态风险(含“易发疾病”防治),也即在病前、病中、病后等不同阶段,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协助就医,提供个体化适配并系统、全程的健康保障服务。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先进的理念付诸社会实践提供了落地的途径和落地的服务模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