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先人治未病 > 正文
  • 未病?欲病?已病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 赵广兰 时间:2013-06-04 16:51:00
  • 核心提示: 古代医家在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体会到未病先防十分重要,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总结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原则,特别强调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
      古代医家在与疾病和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体会到未病先防十分重要,提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总结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原则,特别强调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如果“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是说疾病已经形成再去治疗,就好像口渴了才知道挖井,打仗了才开始制造武器一样,不是太晚了么?所以,只有在疾病发生之前,就预先防止,才是最好的办法。
      未病先防,是一种养生的智慧。祖国医学不仅重视讲究卫生、避其邪气、顺其自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适度,而且特别强调保护和加强人体的正气。因为只要人体的正气充足,抗病力强,虽有外邪侵犯,疾病仍然难以发生,‘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祖国医学认为,精神状态对正气的影响很大。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尽量减少陇思郁怒,经常保持情绪 稳定,乐观自在,使心情处于恬静状态,这样就能精力充沛、气血和顺、阴阳协调、正气十足,疾病就难以发生。如果不注意调养精神,只知追求虚荣和权势,千方百计地为名为利,就必然精神内伤,正气衰惫,百病丛生。
      “欲病”之说,源于唐代孙思邈《干金要方•论诊侯第四》,在书中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意思是说最好的的医生善于在人们身体健康之时担心生病,注重养生,保持健康。中等水平的医生要善于抓住将要生病而还没有发生疾病之时,担心疾病的发生而注重欲病早调,避免疾病的发生。一般水平的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然而待疾病发生了才诊治就困难了。
      孙思邈这位大医学家反复告诫人们要重视:“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从记述的内容来看,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无事之前”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
      欲病预防在先,孙思邈认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在五脏没有虚损,六腑尚未衰败,气血运行还未紊乱,神气犹未涣散,病势处于轻浅阶段时,及时服药调理,每能痊愈。如果发展到“五脏已虚,六腑已竭,血脉已乱,精神已散”时,疾病已成,五脏六腑功能衰败,气血运行紊乱,精神气耗散,服药救治也不一定都有效,即便保住了生命,但人体的健康已经受到损害,甚至变得虚弱起来,正如《理虚元鉴》所说:“若待其已成而后治之,病虽愈,亦是不禁风浪,不耐辛苦之人矣。”
        “未雨绸缪”,无病的时侯,要注意预防,才是明智之举。欲病早调,“既病防变”,不失“时机”,积极治疗,这更是理所当然。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保持乐观愉悦恬静的良好情绪,改变饮食不节、起居无度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顺应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客观规律,积极防御病邪的侵袭。这样,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达到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