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30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我带领的体质研究课题组研究发现,中国人群体质可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均有自己的体质特征,不同的特征不仅决定了这个人的形态结构、心理特征,更决定了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倾向性。我们所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工作已由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成为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并于2009年4月9日召开体质标准的新闻发布会,在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播出。《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编写和颁布,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体现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提高国民健康素质。中医“治未病”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为“治未病”提供了体质辨识的方法、工具与评估体系。
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体质也可呈现出不同的体质特征。个体的体质不仅与生命过程同步,如小儿为“纯阳”“稚阴稚阳”之体;由小儿至青年,体质由弱渐强;中年之后,体质由盛转衰;更年期为体质状态的特殊转折期;老年脏腑功能衰退,阴阳气血俱衰,呈现以肾精亏虚、气血运行不畅为特征的体质。体质还因性别而异,女性体质以血为本,气有余血不足,以肝为先天,主冲任二脉;男性体质以精为本,为阳刚之体,阴弱阳旺。
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和生理状态,能够帮助您读懂您的身体,辨别您的体质,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获取健康,掌握自己的健康主动权。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